傳統燈籠(上)

燈籠又稱為燈彩,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工藝品。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燈籠發展出了不同的地域風格,是集多種技法、工藝、裝飾技巧、材料製作的綜合藝術,其種類繁多,有龍燈、宮燈、紗燈、花籃燈、龍鳳燈、棱角燈、樹地燈、禮花燈、蘑菇燈等,形狀有圓形、正方形、圓柱形、多角形等。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于漢朝初年,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乃紮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民富國強」,花燈風氣至此廣為流行。明朱元璋建都南京時,更於秦淮河上燃放水燈萬支,永樂朝在午門大立虌山燈柱,又在華門外設「燈市」,使得北平尚有「燈市口」街道。 傳統燈籠的製作過程主要分為以下步驟:首先製作骨架,以交叉方式編織完成燈架,燈架中間,紮數圈竹圈於燈壁上。接著製作燈身,將宣紙或白胚布裁成符合燈籠骨架的長寬。將稀釋的糨糊均勻的平刷在骨架表面,再裱糊棉紗布,將剪好的紗布輕附在燈架上,再用刷子沾糨糊刷平,最後再粘貼二層做燈籠用的單光紙。等待漿糊晾乾之後可以在燈籠表面以個人所需圖案進行彩繪或剪貼,如人物、八仙、花鳥、仕女等。這樣一個燈籠的簡單製作就完成了。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中的各式傳統燈籠

在現今的影視作品中,我發現偶而會出現劇組用上日本燈籠來錯配中國傳統節日的場景,部分觀眾或許難以區分中日燈籠的區別。在這裡分享一個較快速的分辨方法,把注意力放在燈籠的骨架,中式的燈籠一般都是縱骨或橫縱交錯骨,而日式燈籠的骨架則是以細密的橫骨為主,並且傳統中式燈籠相比日式來說一般風格及造型會更豐富多變一些。希望這個小方法可以幫助到有興趣的讀者。

作者: 堂主

堂主,「大灣區漢服節」發起人、「傳統漢服文化歷史與發展簡介」導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