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民手工藝—傳統燈籠(下)

這一期介紹幾種特色的燈籠種類:

龍燈,亦稱「舞龍」,是中國民間燈飾和舞蹈結合的形式之一,流行於中國的很多地方。龍燈前有龍首,身體中間節數不等,一般為單數,每節下面有一根棍子以便撐舉。每節內燃蠟燭的就稱為「龍燈」,不燃蠟燭的稱為「布龍」。舞蹈進行時,由一人持彩珠戲龍,龍頭隨珠轉動,其他人各舉一節相隨,上下掀動,左右翻舞,並以鑼鼓相配合,甚為壯觀。

宮燈,是中國馳名的特種手工花燈藝品,因多為皇宮和官府製作和使用,故有此名,現存最早的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朝宮燈。宮燈的製作十分複雜,主要用雕木、雕竹、鏤銅作骨架,然後鑲上紗絹、玻璃或牛角片,上面彩繪山水、花鳥、魚蟲、人物等各種吉祥喜慶的題材。上品宮燈還嵌有翠玉或白玉。宮燈的造型十分豐富,有四方、六方、八角、圓珠、花籃、方勝、雙魚、葫蘆、盤長、艾葉、眼鏡、套環等許多品種,尤以六方宮燈為代表。走馬燈是花燈藝術中一類獨特的觀賞燈種,其聲譽傳遍海內外,以廣東走馬燈為最佳。

古畫中的各式宮燈

茶燈、地花鼓等民間歌舞演出的盛況,明、清兩代地方誌書有許多記載。其演出形式大體為兩種:一是有人物故事的「醜、旦劇唱」,被稱為地花鼓、竹馬燈、打對子和對子花燈等;二是「聯臂踏歌」的集體歌舞,習慣稱為「擺燈」和「跳燈」。這些地花鼓、花燈等民歌舞形式,經過長期的演變,有的吸收了戲曲的程序規律,逐漸發展成花鼓戲;有的則較多地保持著花燈的歌舞特點,搬演戲曲故事,被稱為「燈戲」和「花燈戲」。花燈在形成了載歌載舞的形式以後,藝人們經過多年實踐,將生活中的各種動作和民間武術以藝術加工,創造和發展了風格不同的文、武花燈。文花燈秀麗灑脫,武花燈健美剛勁。

作者: 堂主

堂主,「大灣區漢服節」發起人、「傳統漢服文化歷史與發展簡介」導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