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民手工藝—纏花製作篇

英山纏花產生於湖北省英山縣,簡稱纏花,是傳統美術類項目。纏花主要是用多色絲線在以紙板和銅絲紮成的人造坯架或實物坯架上纏繞出鳥、獸、蟲、魚、花、果、漢字等美術品,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纏花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小」、「巧」、「精」、「活」。「小」是指纏花的體積小;「巧」是指纏花的構思寓意深刻;「精」是纏花的技藝精巧;「活」是指纏花藝術的形式活。纏花的題材主要有鳥、獸、蟲、魚、花、果、漢字等,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每個纏花既是一個單立成品,也可將幾件單品構思組合成一幅內涵豐富的藝術品。

纏花具有深刻的寓意,應用於人生的出生、結婚、祝壽、治喪等四個階段的民俗活動。如小孩「洗三朝」時,纏一些小老虎頭、小魚、小花縫在鞋上、帽上,寓示著前途似錦、吉慶有餘、有福有祿等含義;用彩色絲線纏繞在筆上和墨上寓意「讀書晉學」。纏花在婚事中也有應用,在禮盒中裝上纏有喜慶圖案的十枚銅線和十朵美麗的花,諧「十全十美」;在纏了花的銅線上再纏上一個小蝙蝠,寓「福在眼前」;一串纏好的桂圓表示「團團圓圓」;紅棗與花生纏在一起表示「早生貴子」;連婚床的帳沿上都要裝飾上「喜鵲詠梅」、「鳳戲牡丹」、「恩哥戲菊」、「鷺子戲蓮」、「蝴蝶鬧金瓜」等來增添喜慶的氣氛。逢到老人的壽誕,壽禮中也少不了纏花,說是花亦是字,有「金玉滿堂」、「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福祿雙全」等表達祝福。蠶桑是英山縣的傳統產業,蠶絲是纏花的主要材料;交通愈來愈方便,旅遊事業日益發展,優越的條件形成英山纏花繼承和發展的良好氛圍。

作者: 堂主

堂主,「大灣區漢服節」發起人、「傳統漢服文化歷史與發展簡介」導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