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京東方案例閱讀中國科技企業的蛻變(四)

在此先跟大家拜年,祝大家龍年順境,家肥屋潤,福澤康寧。回到京東方的發展,在2005年北京建成第一條5代線廠房後,除了在成都投資了一家較小的4.5代線廠房後,便準備投入到更先進的6代線廠房籌建工作上。當時全國有兩個大城市曾先後邀請京東方將6代線廠房到當地落戶,但當時的6代線廠房的建造需要175億元資金,比北京的5代線廠房需要的資金足足多了70%,這麼龐大的資金,沒有政府的支持是不可能的事。但最後京東方的第三間廠房都沒有在那兩個大城市落戶,是由於在過程中不斷受到某日資龍頭大廠的干擾,在那些城市的領導中散佈京東方技術質量不過關的言論,影響到當地政府的信心。及至京東方受邀來到安徽合肥建廠,該市領導同樣的受到該日資企業的遊說阻撓;後來通過觀察和考驗,京東方的人員在該市領導面前展現出非常良好的專業性,從而獲得信任和堅定的支持。最後,在2009年京東方獲得合肥市政府的有力支持成功啟動建設當年全國最先進的6代線廠。合肥在引進京東方落戶建廠之後,出現了意料不到的結果。京東方作為行業龍頭企業的進入,同時吸引了行業上下游的企業也紛紛到合肥落戶,在城市中形成產業鏈。這種通過引入行業巨頭帶來的集聚效應,不單有利於京東方,更有利於合肥的整體經濟發展和人才引進,間接產生多元的經濟效益。例如有更多高素質專業人口進入後,該市的房產、飲食、各類消費行業的收入都能連帶地增加。這個京東方在合肥成功建廠的方式和所帶來的集聚效應,最後成為了我國地方政府對重點科技行業引進的一個典範,就是著名的「合肥模式」,並受到多個城市的學習及引用。為甚麼「合肥模式」成為經典?讓我們通過一組數字就能反映出來,合肥在2010年時京東方開始建廠時的GDP只有2000億人民幣,在其後12年間,通過引進多個產業的巨頭落戶和帶動的集聚效應,帶來非常可觀的經濟增長。2022年合肥的GDP已達到1.2萬億!在短短的12年為全市的GDP帶來6倍增長,厲害嗎?是城市的「彎道超車」典範!至於「合肥模式」的核心,就是由地方政府的國資委牽頭,通過多元的融資體系,投資入股龍頭企業及重大項目,引來戰略投資者的跟進與長期投資;然後再有序地退出。自京東方落戶建廠之後的10多年間,合肥市通過這種「以投帶引」的資本招商模式,成功引入多個新興產業集群,帶來巨大的經濟增長,非常值得各地政府借鑒。下周讓我們為京東方的蛻變,作為當今傳統產業成功轉型到新興產業,得以讓企業能夠持續發展來個簡單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