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再造樂壇奇蹟

就在11月初,流行音樂界發生一椿大新聞,讓大家再次看到人工智能在演藝創作應用上的活生生例子。已拆夥超過半個世紀的披頭四 (The Beatles)竟有新歌推出,真不得了!

很多年輕一代不會明白披頭四這支英國樂隊1960年代在全球流行音樂樂壇的轟動情況及輝煌成就,以及對後來流行曲發展的深遠影響。他們的音樂含金量、多元創作成就、歌詞對人類的關懷都是西方流行音樂史上的天花板,無人能及。例如在長達6年多的時間裡,披頭四的作品均能佔據英國、美國流行榜的冠軍、10次獲得格林美音樂大獎、樂隊的專輯更成為滾石雜誌「500張最偉大專輯」的榜首冠軍;直至2015年,披頭四仍然保持著最熱門100首流行曲榜內佔有最多歌曲的世界紀錄(竟佔據1/5,共20首之多)。因此有人說,如果不懂得披頭西就不算懂得西方流行音樂。 這隊於1969年拆夥的天團成為樂壇神話;由於1980年隊中的靈魂人物約翰連儂(John Lennon)被歌迷槍殺身亡、加上另一隊員佐治哈里遜(George Harrison)在2001年因腦病去世,更讓復合或再次創作已成不可能的遺憾。就是在這背景之下,新曲「Now and Then」的突然面世,令全球數億披頭四歌迷感到驚訝!原來這是靠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才得以實現。這首歌曲是由已去世的連儂在1977年獨自創作,當時在家中錄入了錄音樣本之內。這份錄音母帶在1995年通過他的遺孀小野洋子送交到另一披頭四靈魂人物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手上;其他成員其後一直嘗試將這首連儂的遺作以披頭四的名義推出,結他手哈里遜也根據所獲得的母帶創作了伴奏部份。但一直以來,由於母帶的聲音素質非常惡劣,當中包括錄音時背後的電視機播放聲音、環境噪音、交流電哼聲跟連儂試唱及鋼琴伴奏混在一起,根本不可能將他的歌聲抽離出來進行製作混音。直至今年年初,人工智能開始普及,讓麥卡尼覺得可以嘗試。於是再次將母帶取出來,通過工程師利用人工智能的盲信號分離技術(Blind Signal Separation,BSS),成功地將連儂的清澈歌聲從多種噪音中抽出來,加上原來已配好的結他伴奏,以及在世成員的創作,成就了這首獨一無二的歌曲。除此之外,在這首「Now and Then」歌曲的音樂視頻中,同樣出現大量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視像與聲音人工合成創作,在視頻內將已逝去的成員「復活」一起夾band演唱。希望類似的人工智能技術能陸續地將眾多被收藏在倉庫內的母帶再次復活,以高質量的成品再次在樂壇展現。(申明︰筆者作為披頭四的硬核歌迷,特別撰文為人工智能的貢獻致敬)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