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學壞師」?
俗語說:學好三年,學壞三日。這比喻了人的惰性,也隱含了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因為習慣是通過不斷重復的行為而成形的,而行為的本身沒有好與壞之分,但該行為用於生活之中,影響了身體、他人、社會的時候,就有了好與壞之分。
工作態度與個人的成長經歷、教育背景密不可分,然而,對於第一份工作的環境和面對第一位上司,則可以對個人的職業態度造成很大的影響或改變。在初入職場與剛進入一個新的工作範疇時,若遇上一位願意帶教及分享的「好老師」(上司),能夠得到他的引領與提點,在工作上可以更加得心應手、事半功倍,更有一些教誨與金句能銘記於心、受益終身。反之,遇上一位對工作不上心,處處得過且過,工作態度負面的上司或領導,他將自身對工作上的消極總結傳授於你,則可能形成「學壞師」的現象,更可能影響著你的職涯發展。
「學壞師」本身沒有一定的標準,也沒有行業之分,但有著一定的共通性,這些行為往往表現在與公司團隊的合作、與同事之間的溝通、與個人職務的責任有關,這些行為往往是個人不自知的,也與個人的專業能力不一定相關,具體表現在工作中的行為意識上,如出現事不關己、消極配合、推卸職責等工作態度,這些行為未必會對工作產生錯誤,但也就是常說的職業素養(素質)不足的表現。
其實,這種「學壞師」的狀態,是可以通過績效對比與換位思考的方式,以工作環境、行業反饋、培訓學習等方式得到改善,前提是要意識到自身與工作中的同事、上司、領導為何總是合作不暢通,加上工作過程總是得不到很大的提升,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向上流動的機會,且一直未能為職業發展帶來更大的方向。這一切都與個人的職業意識、素養密不可分,能為企業帶來持續性與毀滅性的影響,值得每一個企業的領導和個人加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