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茶文化簡介(二)

宋代的茶理念與唐代不同,唐代茶是一種承載和象徵,而宋代茶則力求真實。如宋代理學和道家觀念,重要的是實現圓滿的過程,而非圓滿本身。宋代茶道的藝術化程度相當高,發展出高技術含量的點茶法,雖然還是使用團餅茶,需要烤軟、碾碎、篩過,但點茶時不用釜了,而是用銀瓶或瓷瓶來煮水,茶放在黑釉盞中,水煮好後,通過瓶子點到盞中,同時另一隻手用茶筅不停地進行攪拌。

按照宋徽宗《大觀茶論》中記載,點茶注水的次數要達到六至七次,每一次注水的量、角度、方向都有不同要求。煮水的過程也講究三沸,但因為瓶口很小,看不到氣泡,只能憑其聲音來辨別,所以一沸為「砌蟲萬蟬」,聽起來好像牆角的蟲兒叫、樹上的蟬兒鳴;二沸為「千車捆載」,好像很多車子拉著重物駛過來了;三沸為「松風澗水」,好像風兒吹過松林,山澗流水潺潺。

柳下鬥茶圖
作者:李崇(宋朝)

宋代還發展出了鬥茶法:湯花越白越好、越厚越好、停留的時間越長越好。湯花玩到極致,就是用湯花作畫——茶百戲,感覺像現在看到的咖啡拉花。可見,宋代的點茶、鬥茶,是一種儀式感非常強的行為藝術。

到明初,文人的遁世,茶和道家思想聯繫在一起,返璞歸真,追求本味。明代厲行節儉的朱元璋,下詔廢團茶,改散茶,唐煮宋點的飲法,也隨著變成了以沸水沖泡散茶的飲法,品飲藝術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由此,散茶品飲這種生活藝術更廣泛地深入到民間,轉變為整個社會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為茶文化開闢了嶄新的天地。明清泡茶法是用茶銚注水,再用茶壺泡茶,以茶碗分飲。泡茶器的多樣性,在清代豐富起來。也發展出了為人熟知的功夫茶泡法。

作者:堂主

堂主,「大灣區漢服節」發起人、「傳統漢服文化歷史與發展簡介」導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