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最好的關公後人宗祠—佛山關氏宗祠

關公是華人最尊祟的一位歷史人物,全國各地都有建有關帝廟去供奉這位忠義武將。關公被華人視為武財臣,在台灣地區甚至有信眾稱關公已升為玉皇大帝,主管天庭,可見關公的地位之高。佛山市區現時聚數千名自稱是關公的後人,並建有距今400多年關氏宗祠,是全國保育得最好的關氏後人宗祠。

可能有讀者覺得奇怪,關公的族人不是被龐德之子龐會盡滅,為何仍有關氏後人?其實,關公族人遭龐會盡滅是出於東晉人王隱的《蜀記》,《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蜀人,沒有理由不把這重大事件記錄下來,可見《蜀記》的片面之詞的真實性值得質疑。而西晉滅吳後,即距關羽族被滅的17年之後,關羽後代又在荊州出現,可見《蜀記》所載關公族人遭滅絕不可信。據清康熙到嘉慶年間由關氏58代孫關文榜所編的鄧州《關氏家譜》,記載了當年關平隨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娶了趙雲之女為妻,生有一子名關樾。關羽兵敗麥城,關羽和關平父子被殺,趙雲之女抱著8歲的關樾逃出荊州,易姓改名居於鄉下,到西晉滅吳後,才重回荊州城,恢復關姓,世居荊州,以守陵家為業。清光緒年間的《荊州府志》和《江陵縣誌》有此內容記載,這些歷史文件都由朝廷編製,有一定的可信性。


再說佛山的關公後人宗祠,該宗祠位於佛山的九江鎮上西區西山村內,是關公第46代孫關貞所開的宗族所建,始建於明萬曆九年(1581年),以「樹品立德」為宗訓,故將宗族命名為樹德堂。該宗祠為傳統的宗祠古建築,佔地近6,500平方米,分正堂三進兩階,兩廂兩房,前庭後院,留有明萬曆年間所開的古井。宗祠旁邊建有供奉關公的關帝廟,廟門後還有關公赤兔馬和青龍掩月刀的塑模,但其實史實關公所用的兵器是槍不是刀,關公使刀之說只是小說和戲劇所虛構,並非史實。



關於關貞的身世,清代《關樹德堂家譜》記載:關貞兄弟在宋咸淳元年自解州遷徙南雄珠璣巷,居七年再徙居九江鄉。關貞是廣東桑基漁塘的創始人,他到江門教當地人桑基漁塘的方法時,因為中暑而猝亡,其跟隨身邊的大黃狗跑了三十多公里返回老家向女主人通報,因不能言而以口拉扯女主人衣服示意隨牠外出,女主人見狗回不見夫君回來,覺得有事發生,遂跟隨由大黃狗而行找到夫君屍首,而大黃狗則隨即猝死於主人屍旁。關氏後人感大黃狗忠心,於是將牠與關貞合葬。如今樹德堂內亦竪立了關貞和大黃狗的銅像,讓族人世代傳頌。
攝影/ 文: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