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也難學到的古代紙鈔防偽技術

當下電子支付越來越普及,除了能加快交易速度外,某程度上還能避免假鈔的問題。以現今的防偽技術,製造假鈔並非易事,那麼,在相對落後的古時,朝廷又如何防止民間製造假鈔的呢?

要製造紙鈔,首要的是用紙,若要防止偽鈔的出現,用來印鈔的紙張一定是不容易取得或自行製作的。在宋朝時期,出現了最早的紙鈔—交子。當時的交子選用「川紙」作為印鈔專用紙,早在唐朝四川就發明了有著明暗2種花紋的「水紋紙」,別的地方很難學得來,朝廷就在四川設立「益州交子務」印發紙鈔,並在成都設立「鈔紙院」專門管理紙鈔真偽。川紙是用楮皮(楮樹皮)製造出來的,紙質光亮潔白,經久耐用,當時屬於高級紙張,所以川紙又稱「楮紙」。用川紙製造的紙幣也稱為「楮幣」、「楮券」。為了防偽,官方不准民間採購川紙。

到了元朝,《馬可波羅行記》提到過元朝的紙鈔主要用的是桑皮紙,明洪武年間發行的「大明寶鈔」也使用的是桑皮紙。這些紙張墨韻層次鮮明,難以仿造,民間也是禁止採購的。桑皮紙的製作十分複雜,在造紙過程中,還能人為地使紙槳的密度和厚度不均勻,從而形成只有對光可見的夾層下圖案,一般民間較難仿效,現代鈔票的浮水印防偽技術,也是從此而來。

據《宋史》記載,「官交子」發行不到20年,市面上就已經出現了「偽交子」,擾亂市場經濟,各地轉運使一度「欲廢不用」。但紙鈔始終有其優勢,與其「斬腳趾避沙蟲」,提高防偽技術才是正道,所以紙鈔上會採用複雜的人物圖案、特殊暗記、隱密題號,使得不容易偽造。

作者: 菲苗泰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