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首飾簡介(漢代)
從這期開始我們根據朝代來介紹古代首飾。
漢代出土首飾實物不多,其中幾個重要漢墓如:馬王堆漢墓、滿城漢墓、龜山漢墓、海昏侯墓等的發掘,為我們瞭解漢代首飾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料。
漢代男子的首飾一般只用笄,婦女除笄以外還用釵和擿。
笄是簪的前身,是比較久遠的首飾,周代時有「笄禮」之說,是說女孩子長到十五歲就算成年了,是可以結婚的年紀,所以這個時候要把頭髮挽起來,用笄固定。從出土文物來看,新石器時代以後笄的使用已經相當普遍,並且不分男女。秦漢以後,笄發展成了簪,其作用相同,但簪的形式可變得越來越華麗了。材料上,可以用到金、玉、象牙、玳瑁等貴重物,設計上更豐富多彩,什麼形狀都有人做,還會在上面嵌上珍珠等各色寶石,工藝也越來越精湛。可以說簪已經不單單是束髮工具了,而更是貴族階級身份與炫富的象徵。以文字結合漢代壁畫、畫像磚記載可知,其佩戴方式多見將簪或釵在髮髻上依次排插,另有將簪橫帶於頭兩側。漢釵的形狀比較簡單,是將一根金屬絲彎曲為兩股而成。山東沂南與河南密縣打虎亭所出畫像石中的婦女,頭上往往插有髮釵十餘支。
擿的形狀像窄條形的梳子,長度為1漢尺左右。此外,漢代婦女的髮飾還有金勝、華勝、三子釵等,皆綰於頭部正面額上的發中。
漢代婦女還戴耳璫。這時的璫多作腰鼓形,一端較粗,常凸起呈半球狀。戴的時候以細端塞入耳垂的穿孔中,粗端留在耳垂前部。河南信陽長台關1號楚墓出土的跪坐木俑,耳垂貫有竹棒,即代表耳璫,可見戰國時期已戴此式璫。漢代的耳璫還有在其中心鑽孔穿線系墜飾的,這樣的耳飾名珥,珥上的墜飾則名璫。出土的璫和珥有金屬的、玉質的,也有用玻璃製作的。
作者:堂主
「大灣區漢服節」發起人、「傳統漢服文化歷史與發展簡介」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