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首飾簡介(二)
梳篦,古代簡稱「櫛」,與簪、髻、釵、步搖等並稱為中國古代八大髮飾之一,昔為宮廷御用珍品,故有「宮梳名篦」之譽。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的髮飾,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了插梳的風氣。
禁步,也是古代的一種飾品,將各種不同形狀玉佩,以彩線穿組合成一串系在腰間,最初用於壓住裙擺。佩戴行步之時,發出的聲音緩急有度,輕重得當。如果節奏雜亂,會被認為是失禮,古人對此是非常注重的。
腰飾,主要包括玉佩、帶鉤、帶環、帶板及其它腰間系掛物。材料一般以貴金屬鑲寶石或玉石居多。我國早期的腰飾主要是玉佩,即掛系在腰間的玉石裝飾物。
玉佩在古代是貴族或做官之人的必佩之物。抹額,也稱額帶、頭箍、髮箍、眉勒、腦包,是漢族服飾,明代較盛行,是婦女包於頭額,束在額前的巾飾,一般多飾以刺繡或珠玉。
珥璫,即耳墜,俗稱「耳環」,古代稱之為「珥」、「璫」等。耳墜是國人佩戴歷史最悠久、最普及的一種飾物,至今長盛不衰。
玉玦,是我國最古老的玉質裝飾品,為環形形狀,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飾和佩飾。據說古人飾玉有兩個含義:一是表示有決斷性,二是用玉玦表示斷絕之意。
項圈,頸飾是原始社會就很普遍的裝飾,春秋戰國時期出土的頸飾就不少。
瓔珞,是用珠玉串成的裝飾品,多用為頸飾,瓔珞原為古代印度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後來隨著佛教一起傳入我國。唐代時被愛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進,變成了項飾,並且在項飾中最顯華貴。後來也用作額飾、腰飾等。
作者簡介:
堂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