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形制介紹-明(五)

明孔府舊藏香色馬麻飛魚袍(曳撒式)

明制男款罩甲與女款比甲相似,特徵為方領對襟、無袖或短袖、有肩褶、身後和左右皆開衩,這樣的特徵便於騎馬和行動。罩甲穿於最外層,兼有保暖和裝飾的作用,除了綴有甲片的戎裝罩甲以外,還有純用織物製作的外模式罩甲。

接下來介紹貼裡與曳撒,貼裡為上下分裁,裙兩片連綴,裙身為兩片開衩分離。曳撒前分裁,後通裁,可能同時有內擺和外擺。其中貼裡不單單做為男裝存在,嘉靖年間的女墓也出土過不少貼裡。曳撒著於貼裡之外,衣物紋飾豐富多樣,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飛魚紋」,是作蟒形而加魚鰭魚尾為稍異,非真作飛魚形,這裡需要注意,人們常說「飛魚服」,但這並非是一種形制,而僅是一種紋樣。

孔府舊藏明圓領男袍

講到明制圓領男袍,可能有人會分不清唐宋明圓領袍的區別,在這裡我們比較說明一下。唐圓領袍多是直條立圓領,領口較小,內外衽對稱,但是重合的地方較小,多為窄袖直袖,無外擺,唐圓領袍一般內搭圓領中衣。宋圓領袍的領子扁平且領口較大,內外衽對稱重合部分較大,袖型多為廣袖大袖,無外擺,宋圓領袍一般內搭交領中衣。明圓領袍的領口比較寬大,內外衽不對稱,且內衽多為斷衽、半衽,重合部分較寬,兩側開衩,袖型以琵琶袖、窄袖、直袖居多,多搭配交領中衣。男裝的明圓領雙側皆有外擺,帶補子的明圓領男袍是常服。明代公服也是圓領袍的樣式,區別就是沒有補子,袍子上的繡花不同花徑大小等級不同。女裝的明圓領一般兩側沒有外擺,明圓領女袍也屬於常服。

作者簡介:

堂主

「大灣區漢服節」發起人、「傳統漢服文化歷史與發展簡介」導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