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堅守「動態清零」?

黃萬濱  澳門人文社會科學促進會政經委員會

日前,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中國的「動態清零」政策不可持續,呼籲應改變另一種防疫策略,而世衛組織執行主任任瑞安則認為採取防疫措施時需要考慮對人權、社會和經濟的衝擊,但不得不說中國在新冠疫情中的死亡率相對偏低。以西方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一直以人權、自由、民主等道德高地自居,但疫情至今在美英法德等四國,因新冠疫情而死亡的人數已達140萬人,佔全球新冠疫情死亡人數的22%,這些國家人民連基本的生命權利都不能受到應有保護下,何以批判一直堅持以人命為先的中國防疫措施?

早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中提及,要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加快處置局部聚集性疫情,堅決同一切歪曲、懷疑,以及否定國家防疫方針的政策言行作鬥爭。我們深知,長期性的防疫措施為全球的經濟帶來影響,不少國家及地區均以「與病毒共存」、「季節性流感」等美名,讓大家相信疫情不應該影響經濟活動,從而不顧後果地開放對外出入境、對內社交的限制。然而,隨之而來的代價則是日常醫療體系崩塌,大量染疫者只能留在家中,一般的平民百姓只能聽天由命,能夠自然地康復的固然是萬幸,若是再次復陽好運又是否能夠再一次降臨?

中國是人口大國,不以「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為防控措施,將會造成大規模感染、大量重症和死亡。這些社會成本放在眼前,到底是眼而不見,還是因為經濟比人命來得更重要?西方某些國家一直試圖利用各種輿論,把導致上百萬人口死亡的責任都分派給全球各國來共同承擔。有人說,疫情是一面「照妖鏡」,照出了以人為本,還是以人為獲利之本的大是大非,在疫情尚未結束之時就已經顯而易見。

本澳也有聲音指出是否需要真的堅持「動態清零」政策,需知道本澳與內地的交往密切,內地疫情相對放緩時,旅客又再次來澳帶動經濟收益,剛過去的5.1小黃金周已足見其利,加上大灣區的發展已是弦上之箭,沒有停下來等待疫情結束的餘地,疫情考驗了大灣區的真融合,鄰近的香港也不斷為符合通關要求作出準備。抗疫真的會疲勞,西方的鐵證讓我們明白走回頭的代價,在未有新措施及用藥的情況下,堅守「動態清零」不是選擇,而是唯一長遠恢復經濟的出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