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形制介紹:宋(二)

花山宋墓出土抹胸

宋朝的抹胸,即女子的貼身內衣,主要分為一片式收省宋抹(也叫三角褶宋抹)、一片式方布宋抹和黃昇抹胸。南宋時的抹胸由唐代抹乳演化而來,有活褶(順褶)式抹胸,也有死褶(收省)式抹胸,都是一片式,花山宋墓和茶園山南宋墓都有此類抹胸文物出土。一片式方布宋抹也是有出土文物的,和前者的區別在於它沒有三角褶。但相對而言,收省的宋抹會更貼合身體,更不容易掉。

黃昇墓出土褙子

南宋時還有加於抹胸之外的一種內衣——裹肚,不長,僅夠合圍腰圍,一般會有較寬的腰帶,主要用作保暖。下面說到宋制的褙子,與男裝褙子不同的是(男裝褙子為便服),女裝褙子為常禮服和吉服,僅次於大袖衫,需搭配裙子穿著,合稱為「裙褙」。文獻記載褙子腋下垂帶,然而女子褙子多不見系帶,疑與當時流行有關,腋下垂帶的女子褙子文物見於元代。很多新入坑(新加入漢服圈)的同袍可能會分不清衫襖和褙子的差異,這裡簡單說明一下:衫襖穿於抹胸之外,長度不過膝,過膝為長衫襖,為第一、二層衣物,類似現在的T恤、襯衫。而褙子穿於衫襖之外,為第三層衣物,類似現在的風衣。關於褙子的定義,目前有兩種解釋:一是衣長過膝,全緣邊;一種是衣長到腳面。這兩種解釋滿足其中一種就可以稱作「褙子」。同為宋第三層衣物的還有貉袖,此形制僅有文獻和圖像資料,目前無出土文物。宋-曾三異《同話錄》曰:「近歲衣制有一種如旋襖,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以最厚之帛為之,仍用夾裡,或其中用綿者,以紫皂緣之,名曰貉袖」。元代漢女有著對襟短袖衣,元代稱為鶴袖,推測由此延續發展為宋貉袖。

作者簡介:

堂主

「大灣區漢服節」發起人、「傳統漢服文化歷史與發展簡介」導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