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形制介紹—唐 (下)

中國絲綢博物館所藏襴袍 (網上圖片)

上一期介紹了唐制女裝的上衣和下裙,這期介紹一個晚唐的女裝形制,為披衫/披襖(直領),俗稱「大袖衫」,是剛接觸漢服的同袍們普遍會喜愛及嚐試的款式,其興起于晚唐、五代,進入宋代以後升級為女子禮服。但其實目前唐制「大袖衫」還沒有實物出土,僅有壁畫、絹畫及文獻支持。到了中晚唐時期,女服男裝流行起來,可以經常看見唐朝婦女穿著男裝上街。晚唐至宋時期,出現了三襜(三穿),襜指圍在下身腰際前後的布幅,有長方形、梯形甚至花瓣形,襜前的數位指由幾幅布拼接而成,如果是兩幅布拼接即為「二襜」。襜穿於褲外、裙內,男女皆可穿著。唐代女性還會使用「帔子」披在肩背上,功能跟披帛差不多,帔子為船型。唐式下裝除裙外也有褲裝:褌為合襠褲,為下身第一層衣物,貼身所穿;袴為開襠褲,套穿在褌之外,為禦寒的第二層衣物。

唐半臂文物 (網上圖片)

而關於唐朝時的男子穿著,內層多穿汗衫和襖子,單層為汗衫,又叫衫子,為貼身所著的第一層衣物;雙層則為襖子,為禦寒所著的第二層衣物,襖子通裁,分合胯、缺胯、後開等幾種。初唐時的汗衫襖子相對盛唐時期的要緊窄,盛唐時的較為寬鬆。在衫/襖外,唐時男子會穿著「半臂」,無袖或短袖,上下分裁,有腰襴,穿在圓領袍下為襯,領型袖型變化多有不同。長袖是男子半臂的長袖版,襴兩側打多個褶子,能從袍處漏出,為第二層禦寒衣物。唐制圓領袍為男裝,分為缺胯袍(通裁、無接襴,側面開衩)和襴袍(上下分裁,接襴,不開衩),襴袍的正式性較缺胯袍高。唐式圓領袍在初唐時期較為合身,長度在小腿肚附近,到中晚唐時期逐漸變寬大,長度也逐漸變長。唐朝男子還會戴襆頭來裹發,用腰帶(蹀躞帶)裝飾。

作者簡介:

堂主

「大灣區漢服節」發起人、「傳統漢服文化歷史與發展簡介」導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