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形制介紹—魏晉南北朝(上)

中國絲綢博物館 晉襦間裙套裝文物 來源:網上圖片

魏晉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長達三百多年的時期,朝代更迭速度快,存在有多個政權並存的局面,相當長的時間是南北對峙,這段時期的服飾基本承襲秦漢服飾的遺俗。

東漢尼雅墓95MN1M3:46 女屍絹上衣 來源:網上圖片

在介紹晉式漢服前,先向大家普及一下「襦」這個概念,「襦」多指雙層分裁、有腰襴(腰襴可以與衣身異色)、側邊不開叉的上衣。部分襦左右肩處出現的「豎條」叫肩部嵌片,屬於衣身裝飾範疇,不影響形制本身。單層叫做「單襦」,雙層叫「複襦」,長度過膝叫「長襦」。有一款極具秦漢晉式特色的上衣叫「曲領襦」,它在「襦」的基礎上,在領口多加了一塊布包裹住脖子並用系帶連接,東漢尼雅墓出土的女屍絹上衣便為此款式。除此之外,在戰國時期的青銅像上、漢晉時期的出土陶俑上、唐墓壁畫中都能看到「曲領襦」的影子。除了曲領襦,更加常見的是晉式的直領襦,可以根據通袖的長短分為外層襦和內層襦,內層襦通袖約200cm穿於外層襦之內,外層襦通袖較短,約140cm,這樣重疊穿著既能具備保暖功效,又能豐富衣物的層次感。「襦」在南北朝之後隨著「襖」的進入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因其具有外套的性質,所以適合採用大量的花紋、顏色裝飾。晉式的下裙沿用前期的「交窬裙」,為直角梯形裁片拼接而成,現在俗稱「破裙」,前面也可加上梯形裁片的數量,如「八破裙」、「十二破裙」、「二十四破裙」等,裁片數量越多製作越複雜,如果裙身裁片有兩個及以上顏色相間分佈,稱為「間色裙」或「間裙」。在此基礎上,我們把裙擺底部帶有荷葉邊/木耳邊的統稱為「緣裙」。

作者簡介:

堂主

大灣區漢服節」發起人、「傳統漢服文化歷史與發展簡介」導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