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理財實戰:如何賺錢,如何引導孩子踏上創造被動收入之路
筆者的兒子從6歲開始學習理財,對金錢比較有概念。在8歲的某天,他主動問及要如何賺錢。這絕對是親子財商教育的高光時刻,因為不再是家長單向輸出,而是孩子自己有興趣去學習。
筆者很自然地和孩子談及《富爸爸窮爸爸》(理財經典基礎教材)所介紹的四種收入方式:
主動收入(用時間換金錢,手停口停) | 被動收入(用資產去生錢,睡覺也有收入) | ||
1 | 2 | 3 | 4 |
受僱 | 自僱 | 做生意 | 做投資者 |
聽到筆者的分享之後,孩子表示希望創造被動收入。小朋友已經開始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而不是父母安排他怎麼走。
由於他已經在更早的時候已開始投資,且暫時未有更大的本金,筆者就鼓勵他可以試試做生意。孩子樂意一試但亦即時表態,即使創業成功賺到錢,最終他也是希望把賺到的錢投入資產,轉型為投資者,輕鬆有收入。真的很會計劃啊!
另外,值得高興的是,孩子根據筆者提出的兩大原則,主動思考自己的創業方向。
原則一: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原則二:讓這件事盡可能幫助這個世界更多的人活得更好。
孩子經過思考後決定做youtuber/視頻博客,用視頻分享自己玩電子遊戲的快樂,並且真的動手建立了自己的頻道。雖然更大一點的時候,孩子改變了自己的創業方向,希望像媽媽一樣擔任理財顧問並建立團隊,但是他還是保留了自己的youtube頻道並繼續邀請別人訂閱,說這是他的興趣。
由於孩子6歲開始投資公募基金,在他及後有更多資金(澳門政府額外疫情資助、生日禮金、工作或創業收入)的時候,他就好像很心安理得地打算把錢都用來享樂(也到了迷上了電子遊戲的年齡)。
此時,筆者鼓勵他應該考慮加大投資而不是全部用來消費,因為原有的投資只是用來做大學教育儲備,如果現在增大投資,每月還可能產生被動收入,就等於是自製零用錢或者兼職收入,兩條腿走路會更快。筆者鼓勵他把一半的資金累積起來作額外投資,把一小部分用作慈善捐贈,最後大約40%的資金可以用來滿足自己。
除了公募基金這些較為穩健的投資,筆者也有做一些較為進取的投資,例如是實業投資(投資到朋友的生意項目中),筆者鼓勵孩子認購媽媽的其中一小部分投資份額,除了是為了收益也當作學習和累積投資經驗。畢竟投資不一定贏,萬一輸了就是當交學費提升經驗值,但有條件的時候不去試的話,其實錢最終要麼就是花掉、要麼就是貶值,財務狀況也不見得會變更好。
至於投資比例上的建議是,60-80%用於穩健的投資如公募基金,10-20%用於保本的高息儲蓄計劃通常由保險公司提供,10-20%用於較為進取的投資如入股實業或購入股權。如此安排之下,哪怕10-20%的進取投資失利,也不太影響財富的大局,但萬一成功了就可以大幅加速進度。很多人在投資上出現問題,往往就是進取投資比例太大,不甘於做一些穩定的長期投資,又或者相反(不做任何投資)。
偶爾也有朋友問及筆者為什麼不參與股票投資,其實股票投資不是不好,只是它需要技術和時間去管理。筆者暫時不想花這些時間,所以用公募基金去間接投資股票。筆者的時間更多的是投入到自己的主營業務,也用來照顧孩子及享受生活。筆者認為投資除了考慮回報,也要考慮性價比和生活質量。
最後,提提大家投資涉及風險,有需要請咨詢專業的理財顧問。下周我們繼續分享更多筆者的真實親子財商教育故事,下周見!
作者簡介:
鄭雅 Susie
?澳門大學歐洲事務碩士;
?社會工作學士;
?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RFC);
?財富傳承高級規劃師;
?國家企業教練師;
?腦科學效能研究所澳門區培訓師;
?經濟、理財、心靈育兒專欄作家(2012年至今);
?財務自由規劃系統研發人(申請專利中);
?曾受香港《經濟一週》雜誌訪問(2019-2020),並受澳廣視《財經雜誌》節目邀請擔任嘉賓分享理財資訊(2020-2021);
?【捷報】親子財商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