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潮濕天氣下的中醫祛濕之道

 廣東的春季,常常伴隨著連綿的細雨與揮之不去的潮濕感。這種天氣不僅讓人體感不適,還容易引發各種健康問題,如關節疼痛、脾胃不和、皮膚濕疹等,皆與體內濕氣過重有關。中醫理論認為,“濕”為六淫邪氣之一,濕邪致病具有重濁、粘滯的特點,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因此,在廣東春季潮濕天氣裏,運用中醫中藥祛濕顯得尤為重要。

一、認識濕邪與祛濕原則

濕邪可分為外濕和內濕。外濕多因氣候潮濕、居住環境濕度大等外在因素所致;內濕則多因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水濕內停而形成。祛濕原則在於內外兼治,既要避免外濕侵襲,又要調理脾胃,增強體內水濕的運化能力。

二、中醫祛濕茶飲推薦

1、茯苓茶: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將茯苓切片,加水煮沸後代茶飲,可有效去除體內濕氣,改善水腫症狀。

2、五指毛桃茶:五指毛桃具有健脾補氣、養胃祛濕的作用。用五指毛桃根適量,加水煮沸後代茶飲,適合脾胃虛弱、濕氣重者飲用。

3、砂仁茶:砂仁能化濕開胃、溫脾止瀉。將砂仁打碎,泡茶飲用,有助於緩解濕邪引起的胃脘不適、食欲不振等症狀。

4、木棉花茶:木棉花具有清熱解毒、除濕利水的功效。將木棉花曬乾後,泡茶飲用,特別適合春季潮濕天氣裏飲用,有助於預防感冒、濕疹等疾病。

三、中醫祛濕藥膳推薦

1、芡實薏仁粥:芡實與薏仁均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將芡實、薏仁與大米同煮成粥,長期食用有助於改善體內濕氣過重引起的水腫、關節疼痛等症狀。

2、白術黃芪燉雞湯:白術能補脾益胃、燥濕和中,黃芪具有補氣升陽、利水消腫的作用。將白術、黃芪與雞肉同燉,不僅美味可口,還能有效增強脾胃功能,促進體內濕氣的排出。

3、赤小豆鯉魚湯:赤小豆利水除濕、消腫解毒,鯉魚富含蛋白質,具有健脾開胃的功效。將赤小豆與鯉魚同煮成湯,有助於改善體內濕氣過重引起的水腫、乏力等症狀。

四、中醫理療祛濕方法

1、拔罐療法:拔罐療法通過負壓作用,使局部毛細血管充血、擴張,從而促進血液迴圈,加速體內濕氣的排出。適用於濕氣引起的肌肉酸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2、艾灸療法:艾灸療法通過燃燒艾葉產生的熱量刺激穴位,達到溫經散寒、祛濕通絡的目的。適用於寒濕內盛引起的腹痛、腹瀉、關節疼痛等症狀。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通過手法作用於人體特定部位,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祛濕散寒。適用於濕氣引起的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狀。

五、生活調理建議

1、保持室內乾燥:使用除濕機、空調除濕功能等保持室內乾燥,減少濕氣的侵襲。

2、合理飲食:避免食用過於油膩、生冷的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負擔,產生內濕。多食用健脾利濕的食物,如山藥、薏米、紅豆等。

3、適當運動:適當運動如跑步、瑜伽等,有助於促進氣血循環,加速體內濕氣的排出。

規律作息:保持規律的作息習慣,避免熬夜、過度勞累,以免損傷脾胃,產生內濕。

綜上所述,廣東春季潮濕天氣下,運用中醫中藥祛濕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通過合理的茶飲、藥膳調理以及中醫理療和生活調理的綜合運用,我們可以有效改善體內濕氣過重引起的各種健康問題,享受健康、舒適的生活。

作者:澳門中醫學會 洪碧玲 中醫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