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的中醫護理

什麼是肩周炎?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肌肉、韌帶、肌腱、滑囊、關節囊等軟組織損傷、退變而引起的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一種慢性無菌性炎症,他的臨床表現為起病緩慢,病程較長,病程一般在一年以內,較長者可達一到兩年,女性發病率略高於男性,且多見於體力勞動者;由於50歲左右的人易患此病,所以本病又稱為50肩,肩周炎祖國醫學稱之為「漏肩風」、「五十肩」等,是以肩關節疼痛為主,先呈陣發性酸痛繼而發生運動障礙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患有肩周炎的患者,自覺有冷氣進入肩部,也有患者感覺有涼氣從肩關節內部向外冒出,故又稱「漏肩風」。其病變特點是廣泛,即疼痛廣泛、功能受限廣泛、壓痛廣泛。

肩周炎的病因:

1. 肩周炎按形成原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有內、外兩個因素及局部和其它因素。

2. 內因是年老體弱,肝腎不足,氣血虧虛。

3.外因是風寒濕邪,外傷及慢性勞損。

4. 另外,肩部的骨折、脫位,臂部或前臂的骨折,因固定時間太長或在固定期間不注意肩關節的功能鍛鍊亦可誘發關節炎。

(一)肩部原因

1、本病大多發生在40歲以上中老年人,軟組織退行並變,對各種外力的承受能力減弱是基本因素﹔

2、長期過度活動,姿勢不良等所產生的慢性致傷力是主要的激發因﹔

3、上肢外傷後肩部固定過久,肩周組織繼發萎縮、粘連﹔

4、肩部急性挫傷、牽拉傷後因治療不當等。

  (二)肩外因素

 頸椎病,心、肺、膽道疾病發生的肩部牽涉痛,因原發病長期不愈使肩部肌持續性痙攣、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轉變為真正的肩周炎。

肩周炎的治療:

中醫傳統理論認為是「外感風寒濕邪,邪氣痹阻經脈,致氣血痰凝使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所以中藥治療以祛風散寒、解痙通絡,活血化淤等為主。

1.可以中藥治療:蠲痹湯為主方加減。

2. 推拿拔罐治療肩周炎常選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

前、肩貞、天宗等穴位

3.針灸治療:常選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貞、大椎、曲池、外關、腕骨等穴位選用1~1.5寸針灸針,用75%酒精棉球消毒皮膚,刺入穴位,留針 20~30分鐘。每日1次兩周為1療程。

4.刮痧治療肩周炎常選用的經絡有 :手臂外側的肺經 、大腸經 。每周可刮 1 ~ 2。

5.中醫膏藥 敷貼有舒筋活 血 、消 腫止 痛、祛風散寒之功。 研究證實 , 膏藥直接外貼敷於患部位 ,可借助於人體經絡之通路發揮藥物的行滯祛瘀 、開竅透骨 、 舒筋活血 、散寒止痛等功效,局部滲透力強 ,藥物分子經皮膚吸收參與血液循環 ,直達病處 ,並通過皮膚傳導至經絡 、筋骨 ,激發肌體的調節功能,促進功能 恢復而達到快速治愈之目的。敷貼有兩點好處 。一是用藥的部位具有針對性,見效快 。二 是不用煎藥服用 ,不僅使用起來更加方便,而且避免了內服藥帶給肝髒的毒副作用 。

 肩周炎的防治:

加強體育鍛鍊是預防和治療肩周炎的有效方法,但貴在堅持,如果不堅持鍛鍊,不堅持做康復治療,則肩關節的功能難以恢復正常。不能在暫時的止痛假象中放棄治療,否則就「疼痛一治療一不疼-停止治療一再疼痛一再治療」這個惡性循環

營養不良可導致體質虛弱,而體質虛弱又常導致肩周炎如果營養補充得比較充分,加上適當鍛鍊,肩周炎常可不藥而癒,受涼常是肩周炎的誘發因素

因此,為了預防肩周炎,中老年人應重視保暖防寒,勿使肩部受涼。一旦著涼也要及時治療,切忌拖延不治,加強肩關節肌肉的鍛鍊可以預防和延緩肩周炎的發生和發展;據調查,肩關節肌肉發達,力量大的人群中,肩周炎發作的幾率下降了很多,所以,肩關節周圍韌帶,肌肉的鍛鍊強大,對於肩周炎的治療恢復有著重要的意義。

作者:廣慈醫療中心 陳涵婷 中醫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