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盤規劃因地制宜 為91個露天巴士站建上蓋(上)

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永遠榮譽會長陳溥森

目前,澳門特區正充分利用「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帶來的發展空間,充分發揮澳門地理、歷史、經濟、文化的獨特優勢,加快落實和推進「1+4」(即在做好博彩旅遊休閑傳統主流產業的同時,着力推動中醫藥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及文化体育產業的發展)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戰略,以及高質地推動琴澳融合一體化建設,令澳門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內涵在不斷豐富,吸引力與日俱增,整體旅遊事業在疫情解封後得以迅速復甦發展。

尤其是得益於國家的支持,隨著內地赴澳「個人遊」城市範圍的再擴大、簽注和通關政策的簡便化、澳車北上和「琴澳旅遊團」的深入推進,以及拱北口岸查驗大廳的恢復使用和橫琴、青茂等口岸調整了勤務方案、優化了通關措施,又更進一步催谷旅遊的跨境熱度,導致訪澳的遊客數量在顯著回升。資料顯示,2023年澳門全年的入境旅客為2,821萬人次,日平均量為7.7萬人次;到今年首5個月,澳門的入境旅客數量已達到1,418萬人次,恢復到2019年同期對比的82%。為進一步開拓海內外客源,特區還設置2.35億澳門元的專項經費,大張旗鼓地到內地、香港、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開展系列的宣傳推介活動。澳門特區旅遊局預計,本澳2024年全年入境旅客數量將會突破3,300萬人次。這樣,又突出了另一個社會民生問題,那就是在公共交通運輸的人流疏導上,澳門這個微型經濟體城市如何去承托超乎自身體量的大眾出行事宜?

澳門土地面積36平方公里(不計85平方公里的水域管轄權和橫琴106平方公里面積),人口68萬人,盡管在國際上的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上一直居於前列位置,然而由於受到歷史與現實互為交織的各種原因的影響,道路公共交通問題始終備受坊間各方詬病。雖然交通事務局近年來從善如流做了大量的改善優化工作,唯不少事情積重難返又或者受其它因素所制肘,一廂情願顯得有心無力。其它交通問題在此暫且不談,單是大量的室外巴士站和露天候車點缺乏遮陽擋雨的上蓋,就確實值得當局認真思考和切實解決。事關室外巴士站固然無法象規範的室內巴士站那樣,提供足夠的環境照明與及時的智能資訊,唯最令本澳市民和各地遊客怨聲載道的是,在南方酷熱多雨的季節裏,當大眾扶老攜幼在露天巴士站(點)候車出行時,經常無遮無擋地遭受日曬雨淋的煎熬,不僅衣衫盡濕弄得狼狽不堪,而且時冷時熱、時幹時濕,極容易感染得病傷害身體。這種現象的存在,與澳門正在努力打造「盛事之都」和「旅遊之都」、「體育之城」的名氣與實力根本就不匹配,而難免被人們所譏笑。(下文待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