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說青花暈散鐵銹斑與化學成分之關係 –藏於中國古陶瓷裡的成份「密碼」
在業內提到青花暈散與鐵銹斑,可以說是無人不曉。但要從之關係和如何形成就需從以下來解析。尤其需強調的是並非青花均有暈散與鐵銹斑,只局限於元代和明代的早期的青花,其畫面上的線條輪廓不分明,這種現象稱為「暈散」。由於暈散,所以這一時期很少有五官、眉毛、頭髮很清晰的人物畫。明代中後期和清代的青花很少發生暈散,所以人或物畫的鬚眉清楚。 下圖以明代早期的青花花鳥授帶雙耳瓶及「暈散」為例:
下圖為很少發生的清代青花「暈散」:
下圖為很少發生的清代青花「暈散」:
所謂「暈散」,用科學的語言來說,就是色料從著色區向非著色區擴散。研究結果表明,擴散程度主要同色料的配方和反應層上鈣長石晶體的發育程度有關。一般說來,色料中加入較多的助熔劑有利於發色。在元代和明代早期,當青花的製作工藝還不太成熟的時候,必須這樣做才能夠提高成品率。顯微結構研究的結果表明這種假設是對的。
下圖為元青花暈散區的顯微結構:
此圖表明,元青花反應層上鈣長石晶體發育得特別好,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由於元青花色料中含有較多的鈣,使反應層附近的高溫粘度降低,流動性提高,因而有利於色料從著色區向非著色區擴散、造成暈散現象,反應層上鈣長石晶體的蓬勃生長也產生同樣的效果。
下圖為雍正青花的局部結構:
此圖表明,青花反應層上鈣長石晶體的發育程度遠不如元青花好,說明嘉靖青花色料中的鈣含量較低,反應層附近釉的高溫粘度較高,流動性差,因而不利於色料的擴散,很少造成暈散現象。另外,青料中鐵含量的高低對暈散現象的產生也有一定的影響。元代和明代早期的青花色料,其鐵含量明顯高於清代,在還原燒成條件下形成的 FeO有一定助熔作用,會降低色料的熔融溫度、促進「暈散」現象的產生。
而鐵銹斑(又稱「黑斑」)的產生,在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黑斑形成較明顯。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表面,常常有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的鐵銹斑。
下圖以明宣德青花罐及「鐵銹斑」為例:
顯微鏡觀察和電子探針測定表明,永宣時期的青花黑斑實際上是一種樹枝狀結品,主要成分是Fe3O4,而不是金屬鐵。永樂、宣德進口青花料的 Fe2O3含量很高,析晶區的Fe2O3含量比黑斑中的非析品區高出8倍以上,冷卻時發生析晶並受 多數有較強的銀白色金屬光澤,鐵銹斑都明顯凹下去,有時甚至看不到它的上面有透明釉。
元青花鐵銹斑沒有明顯的銀白色金屬光澤,鐵銹斑也沒有明顯地凹下去。清代仿宣德青花、只是在某些地方用濃度高的國產青花料在花紋的某些地方點成鐵銹斑。這樣仿造出來的鐵銹斑和永樂、宣德自然形成的鐵銹斑有明顯區別。永樂、宣德青花的另一特徵是青花部位的氣泡大而多,鐵銹斑處的氣泡有的沒有填平,留下明顯凹坑。其他時期的青花瓷在青花部位也有氣泡,但不如永樂、宣德明顯。
下為宣德罐100倍顯微鏡下圖:
作者:中國貴州肖連宇 MAB&RP博士名銜 《香港文藝》簽約攝影家 香港文學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教授 獲2024國家「金絲路」卓越藝術家(民俗非遺)稱號 2021年全球(華人)金牌攝影師 法國2019坎城國際攝影節金像獎得主 古玩鑒別專家 中醫藥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