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清雍正仿哥釉五孔瓶

清雍正仿哥釉五孔瓶(高27.5cm寬17cm口沿8.5cm 圓底徑15.5cm)為黔藝苑藏品。
哥釉瓷器從色澤區分,有月白、灰黃、粉青、灰青、油灰、深淺米黃等種類。哥窯瓷最顯著的特徵是釉色沉厚細膩,光澤瑩哥釉潤,如同凝脂;若置之於顯微鏡下,可見瓷釉中蘊含的氣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面間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狀網紋,其網紋之色淺黃者宛若金絲,細黑者如鐵線,二者互相交織,因而被名之為 「金絲」 「鐵線」 。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據史料記載,浙江龍泉南宋時有章家二兄弟,均以陶為業,各主一窯,兄所主之窯名哥窯,弟窯亦稱龍泉窯。哥窯瓷器的特點是裡外披釉,均勻光潔,晶瑩滋潤,不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輪廓亦柔和流暢。瓶身凸出三組弦紋,令整體造型更富變化的韻律。通體施仿哥釉,釉質肥潤,佈滿不規則細密開片,再現哥窯之釉色恬淡素淨,極為古雅。
宋代哥窯在後世備受人們青睞,元明清仿製者頗多,且各有風格,被稱為仿哥窯或哥釉,但其製作工藝已不能與宋代哥窯相媲美。清乾隆帝尤喜賞宋代哥窯,嘗欣然作詩贊雲: 「鐵足圓腰冰裂紋,宣成踵此夫華紛」。


傳世哥窯瓷器以仿古代青銅器造型的器物為主。如魚耳爐、乳釘五足爐、膽式瓶、八方穿帶瓶、弦紋瓶等,也有盤、碗、洗之類。它的胎骨較厚、胎質細膩,燒練時大部分在器底用支釘,而目前發現的龍泉哥窯是不用支釘燒成的。這一聞名世界的傳世哥窯的產地迄今還未發現,尚待文物考古學者的分曉。
雍正皇帝胤禛對宋代五大名窯情有獨鍾,仿哥釉成為當時一個重要品種,從傳世品看,米色仿哥為米黃色大開片內嵌套黑色小開片,粉青則為僅開細密的黑色片紋,本器屬於後者。
五孔瓶器形創燒于雍正官窯,乾隆以後不見。除仿哥釉外,還見有青釉品種。
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認為此種多孔器「蓋其時西風漸漸輸入,已與西餐桌中插花之器略有相同」。
此瓶造型敦實沉穩,胎體厚重,上部折肩五孔的設計頗為別致,中間開一大孔,四角環繞四小孔,孔與器身相通,於穩重中透出靈動。

遍尋海內外公私收藏,暫未見與之釉色、器形完全相同者,足證此器之彌足珍罕。所見同類器亦均珍藏於頂級博物館中,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雍正朝冬青釉五孔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雍正朝粉青釉五孔瓶。能現身拍賣會者更是罕少,且多有較大品相問題。

雍正單色釉本為瓷中極品,仿哥釉更是難得一見。屬於青瓷系的哥窯器,以釉色取勝。品質一流已不言而喻,所代表的美學意境、自宋到清的傳承精神以及厚重的文化積澱,更無一不令人慨歎,堪為頂級藏品。
作者:中國貴州肖連宇 MABRP博士名銜 古玩鑒別專家 中醫藥世家
如對以上內容有任何查訽,請電: 62925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