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正神:澳門民間的傳統土地信俗

福德正神,又稱土地公或灶君,在中國南方地區,祭拜土地公的習俗非常普遍。人們普遍認為土地公能夠守護他們的家園和土地,確保社區團結、家宅安寧和發展昌盛。澳門的土地信仰文化源遠流長,既承襲了古老的傳統習俗,又吸納了各地的特色,展現出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行走在澳門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供奉土地爺的神壇和神龕。这既是澳門土地信仰文化的核心象征和關鍵傳承途徑,也充分體現了澳門土地信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民間基礎。
作為澳門地區標志性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土地信俗集中反映的是與民眾切身有關的祈願和訴求。支撐這種信俗的重要力量是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強烈認同。澳門自明朝開埠以來,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此匯聚。土地信俗憑借其強大的影響力,成為澳門地區華人群體重要的精神依托,也凝聚了華人群體的精神意志。人們通過土地信俗表達了對土地和祖先的感恩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家族社群以及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之心,也讓華人群體更加團結和自信。
在澳門本土文化中,社群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組織形式,它不僅是家庭和個人的生活和活動基礎,也是文化傳承和社會凝聚的重要支柱。早期的澳門華人社群以土地廟為日常生活展開的基點,社交活動多以土地廟為中心。在祭拜土地的過程中,人們不斷確認自我與家庭、個體與族群、過去與現在之間的關系。在土地廟和祭拜過程中,人們可以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和人際交流,這些有助於社群成員之間的聯結和互動,也有助於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隨著時代的變遷,澳門的土地信俗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但是其中所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卻始終不變。雖然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大不相同,但是土地信俗所傳承的尊重祖先、敬畏自然、家庭和睦、團結互助等傳統價值觀念仍然深受人們的推崇和認可。土地信俗的代代傳承,是澳門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樸素追求的外在體現,也是本地居民熱愛家園、團結互助的重要表征。如今從國家層面對澳門土地信俗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更是為其賦予新的身份和意義。這將有助於促進澳門地區的土地信俗健康發展,並保護和傳承澳門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進一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土地信俗也能夠進一步強化人們的文化記憶和群體歸屬感,為澳門社會的文化多樣性和和諧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作者: 謝臻 姜磊(通訊) 澳門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