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條巴士線試調整有彈有讚 兩巴:採抽閒補忙緩解搭車難

交局批准40幾條巴士路線試行調整

較早前交通局公布40幾條巴士路線會試行調整,佔全澳巴士路線一半,當中有37條已於今(4)月起調整,居民對今次巴士調整毀譽參半,有彈有讚,其中有居民反映調整後某些巴士路線班次變得更稀疏,等車時間加倍。兩間巴士公司強調,是經過全面分析客況、路況作出有關的調整,採「抽閒補忙」辦法,有效運用有限的巴士資源,調撥資源往高峰時段及節假日適當增加班次,緩解市民搭車難的情況。

澳巴董事總經理梁美玲、新福利副總經理李啟見昨出席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探討巴士路線調整。

(左起)梁美玲、李啟見出席《澳門講場》

因應公共巴士路線整體客量變化及有效調配資源,兩間巴士公司向特區政府提出對部份巴士路線特徵作出調整。相關巴士服務於4月1日首班車起試行調整運作,包括班次、路線及停靠站點安排等,涉及路線包括:1、1A、2、3、3AX、4、5、9、9A、12、16、17、18B、28C、32、60、101X;25B、28A、30X、33、34、39、73、102X、AP1、AP1X、MT3、MT4;35、36、72;21A、26A、51、51A、55,上述路線主要調整非繁忙時段之班次,調撥資源往高峰時段及節假日適當增加班次,優化資源分配。4月7日起則會暫停營運73S路線,資源將調撥至73路線,以增加班次加快疏導客流。

調整巴士路線經全面分析和交通局審批

梁美玲表示,澳巴今次涉及試行調整的有16條路線,目的是有效利用有限的巴士資源,使巴士服務可以更切合居民和社會需要。調整前有經過全面分析客況、不同地區路況作出有關的調整,並把調整方案呈交通局審批,聽取局方的建議,確保路線調整更合理和更穩妥。是次調整,澳巴希望透過將非繁忙時段的班次調撥至早晚高峰時段及節假日,減少市民在繁忙時段上車難情況。

30多條巴士路線本月起試行調整

李啟見稱,新福利分析乘客需求和路況、客流特徵等制定調整方案,涉及21條路線,看似調整路線數量多,但調整的幅度算較小,以優化為主,巴士班次總量沒有改變。主要調撥清晨班次至繁忙時間營運,以33號路線為例,新福利將清晨3至5個班次調撥至在早上7至8時,每日尖峰可增3班次,每個班次可增約150人次載客量,調整方案屬「抽閒補忙」辦法,靈活調度班次,精準回應乘客需求,利用有限資源緩解搭車難問題。

澳巴:8A大調整縮行車時間減交通壓力

試行調整多條巴士線中,以澳巴營運的8A路線調整幅度最大,8A行經鏡湖馬路後,直接經由提督馬路及沙梨頭北街返回青洲,取消停靠渡船街婦聯、俾利喇街、高士德、澳廣視、黑沙環馬路、蓮峰廟、北區警司處、青洲嘉應花園8個站點,改靠紅街市、沙梨頭南街蘭花前地、沙梨頭北街筷子基北灣3站點。有居民反映調整路線後感到不方便,也有青洲居民表示路調整後縮短了出行時間,支持改路。

梁美玲解釋,8A原路線中,由鏡湖馬路至青洲,需要繞過渡船街、俾利喇街、黑沙環,再經三角花園回到青洲,行車需時20分鐘,較為迂迴,且與現時8號路線基本重疊,現時改為鏡湖馬路直達提督馬路,可縮短行車時間至10分鐘,提升線路運作效率及減低交通壓力,目前亦有多條路線可補充取消的站點路線。澳巴認為可縮短行車時間,填補提督馬路及筷子基北灣往青洲的公交空白。

另外,連接新城A區和氹仔北安的「澳門大橋」即將開通,加上2025年新城A區將有住戶入伙,新福利副總經理李啟見稱,公司正研究優化全澳最長的26號巴士路線配合發展。

新福利:首季載客量較疫前升4%

李啟見又透露今年(2024年)首季日均載客量30萬人次,較疫情前2019年同期升4%。因應各口岸通關人次較疫情前高,新福利優化多條路線及巴士車型,現時總運力較疫情前升逾一成,在工作日尖峰時段車廂擠擁度僅2019年的8成,認為能適應交通需求。

梁美玲則表示,澳巴首季載客量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而以現金支付的乘客較疫情前上升4.5%。

對於有居民反映行經山頂醫院的小巴未設輪椅斜板,希望可改用較大型的巴士行駛。梁美玲回應稱,山頂醫院站受高度限制,公司早前已向當局建議將站點移至出口,以使用中型巴士營運路線。李啟見亦認同澳巴的建議,新福利亦會研究進口其他車型配合站點地勢。

另有居民希望官也街變行人專用區,梁美玲認為,巴士節假日是否不入舊城區,走外圍,令到外圍商戶得到活化,需要取得社會共識。因為也有舊城區居民需要乘搭巴士到其他區買餸,居民希望巴士經舊城區,官也街路網狹窄,加上不少遊客會在道路上影相打卡,以致巴士行駛時出現危險性,當局要加強宣傳教育。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