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京東方案例閱讀中國科技企業的蛻變 (二)

(承上周內容)北京電子管廠在1993年毅然作出股份制改革的決定,是起死回生的一步。1980年代京東方的前身北京電子管廠轉型失敗,當時的收入曾經跌至5千萬不到。自1986年開始,年淨利潤一直呈負數,踏入1990年代年負利潤更達到負一千萬元,廠子已到了沒錢買原材料生產,連續11個月發不出工資的地步。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給該廠提供了配合即將到來的市場經濟改革所需要的企業改革的路線。後來的京東方董事長王東升當時作為廠長,決定將工廠向股份制轉型,其次是鼓勵出國考察,學習先進技術。1993年王東升帶領創辦北京東方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後,擔任董事長兼總裁。後來京東方能夠多番作出最優的戰略決定,得以關關難過關關過,很大程式得益於王東升高瞻遠足的戰略視野,對行業技術發展路線的精準判斷,以及堅毅不拔的精神;後來王東升被業界譽為「中國液晶顯示之父」不無關係。京東方既然成為股份制企業,第一步當然是進入市場,在王的帶領下,迅速變虧為盈。上周也提到,京東方先後與多家日本企業進行合資合作生產CRT零部件,提供了一定的收入。然而,1995年王東升受邀到日本參觀夏普後,主人家給每位客人贈送了一個彩色液晶鬧鐘作為小禮物。就是這份禮物,讓王東升獲得啟示,預知未來將是液晶顯示的天下。於是立即成立轉型研究小組,為進入TFT-LCD (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生產作準備。只是當時,這種全球的先進液晶顯示技術掌握在日韓兩國手上,而且門檻非常高;環顧中國當時在這領域是一片荒漠,既沒有相關人才,也沒有相關行業。要解決這困境有三條路線︰一是與外國廠家合資建廠「以市場換技術」、二是尋求技術轉讓,由外國廠家提供技術建設生產線、最後一條是最困難的,就是進行跨國併購。由於京東方從與日本松下合作合資建廠的經驗中發覺第一條路是行不通的,後來CRT技術落幕,日本松下退出中國市場,京東方始終沒有掌握到當中的核心技術可以證明。第二條路線也是被京東方率先否定的,所謂技術轉讓,當中有非常多技術使用的限制條款,而且轉讓的一般只是落後的技術的使用權,不會培養出自身研發能力。但跨國併購談何容易!2000年京東方派人走遍全球生產液晶顯示器的企業,尋找機會,最後機緣果然出現,韓國現代集團準備將其下的電子業務出售,分離出來的現代電子更名為海力士半導體,當時開價5億美元。這家韓企擁有2代、3代及3.5代液晶顯示面板生產線,主流產品是電腦使用的17吋顯示面板,全球市場排名第三。但是,2002年京東方的年淨利潤卻只有8300萬人民幣,怎樣在國際規則不熟悉、資金差距巨大的情況下進行收購?風險不少,難度非常大。當時已在B股上市的京東方怎樣應對,下周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