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年底重點開發東南亞市場引多元客源
在昨日行政長官施政答問大會上,不少議員關注本澳旅遊業發展,包括如何吸引國際旅客,進一步發掘澳門文化資源,以及推動本澳與內地旅遊產業合作等。其中在引入多元客源方面,行政長官賀一誠表示,今年底重點將在東北、東南亞市場開發,像印尼3億人口市場大,冀利用好澳門僑界做好工作,希望進一步促進雙方人員流動。
議員施家倫關注政府明年如何推動會展商貿文化體育產業,吸引國際旅客雙向引流。他並引述業界反映政府在吸引旅客資源投入上大多與國際和內地大型企業合作,期望本地業界有更多參與機會。
倡廣告界與海內外聯手共同發展
賀一誠回應表示,今年澳門經濟復甦有賴當局做了大量宣傳,不論是本地旅行社、廣告公司、MCN機構推廣或與政府部門目標推廣方式存在差距,投放廣告需要視乎效益,政府並非執著在固定方向進行廣告推廣,更多是看效益,特別是內地主流平台,需要加以利用。
本地業界是否可攜手與內地、海外旅行社或平台共同推廣,他重申政府「不排外,也不排內」,希望兩者共同發展。如今展會蓬勃,部分展會都需要本地人去籌辦,澳門到內地辦展會都需要與內地公司合作,若業界未能把握機會要重新審視自身。本澳廣告公司、業界、旅行社值得思考與內地或海外業界連線推廣,聯手共同發展。
政府研優化博覽館增旅遊元素
議員陳浩星提出政府如何進一步發掘澳門文化資源。賀一誠回應時表示,近幾年結合旅遊作出新嘗試,包括活化益隆炮竹廠和荔枝碗船廠,其中益隆炮竹廠舊址自開放至9月,每月平均吸引近1.5萬人次到訪;而荔枝碗船廠片區則每月有逾8,000人次到訪;而2022年12月以「文化+科技」的形式,推出了大三巴牌坊沉浸式數字體驗展,至今有逾3.3萬人次入場觀展,未來亦會推出其他旅遊元素。
賀一誠透露,政府會研究現有的博覽館與旅遊之間的關係,並會檢視博覽館可優化的空間,探討如何增加元素,豐富博覽館的展出,政府希望以此方式帶動旅遊發展和保育部分歷史片區,政府現時已劃分6大片區,每個片區均具有不同元素的澳門故事,可發展不同旅遊元素項目。
澳門發展醫療+旅遊產業有優勢
議員陳亦立則關注本澳「醫療+旅遊」的產業未成熟,需要確保有高品質的醫療保健服務,先進的國際化設施與標準,細緻入微的臨床護理,以及與鄰近地區相比極具優勢的價格。現時,鄰近國家和地區早已佔據「醫療+旅遊」產業較大份額。政府如何在方針政策上,鼓勵醫療業界進攻「醫療+旅遊」產業?
賀一誠指出,「醫療+旅遊」並非新鮮事,新加坡、泰國在這方面做得好,澳門亦有團隊前往學習參觀,提升服務水平國際化,取長補短。隨著澳門協和醫院分階段投入使用,澳門在醫療人員、設備、環境、進口藥物上有一定優勢,尤其藥物方面有19種是亞洲首創進口,「部分藥連香港都未有」。藥物可說是亞洲第一,奇難雜症的藥均可在澳門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