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公寓被批租金貴兼設計失敗 葛萬金促當局順應民意調低租金

長者公寓預計明年第4季投入服務

長者公寓租金貼近市場價,被批沒有考慮長者承受能力,儘管社工局「賣花讚花香」形容長者公寓的單位和會所配套優於鄰近私人屋苑,不過近日當局又爆長者公寓未必會有社會服務設施,立即令長者公寓淪為「只有電梯的開放式老人宿舍」,吸引力大減。社會綜合研究學會會長葛萬金批評長者公寓租金設定太高沒有考慮長者承受能力,設計失敗似長者宿舍。長者服務不應該為了賺錢和「向錢看」,他促請政府順應民意調低長者公寓租金,例如每月3,000元,以及設租金調整機制,科學訂定租金金額。

政府長者公寓將於11月6日起接受申請,當局將按單位所屬區域和樓層訂定每月使用費,長者公寓每月使用費介乎5,410元至6,680元不等,每個單位另須繳付等於兩個月使用費的保證金。首階段提供757個單位供選擇,首次簽訂使用協議可獲八折優惠,但C區單位、續期及重新分配的單位不適用。

社工局長韓衛表示,長者公寓處於房屋政策五個階梯中第四個,在「夾屋」與私樓之間,定位是針對具一定經濟能力並居於唐樓,以及認為有需要使用長者公寓設施的長者。故在訂定使用費時必須很小心,因為使用的長者均為業主,他們可能要出租自己的單位。若一次過推出全數1,800個單位是相對大的數量,會對租賃市場有一定影響。若使用費過低亦可能影響申請長者出租單位的價格,故要符合市場準則,與市場價格不能有太大差距。

長者公寓或沒有社會服務設施受質疑

此外,最初政府公佈在黑沙環填海區P地段(原海一居地段)興建兩棟長者公寓作為先導計劃資料時,提及長者公寓設計連建造工程是判給中建澳門,作價20.98億元,初步計劃提供約1,800個開放式單位及多個社服設施,去年2月當局曾表示,長者公寓內住戶單位和社會服務設施設計將引入智慧養老、智能家居及無障礙環境等管理模式與運作配置。同時提供衛生護理的支援服務,包括緊急醫療支援、長者保健門診及專科外展醫療服務。亦將興建社會服務設施(長者日間中心、日間護理服務、家居照顧及支援服務、緊急支援及長者院舍等)。藍圖很美好,不過,日前社工局長者服務處處長甘潔玲卻透露,因應使用長者公寓的對象為具居家生活自理能力的長者,相對在生活上可能需要不同的活動,亦期望可鼓勵他們多走出社區活動,故未必會在大樓內設置社會服務設施。

政府對長者公寓「朝令夕改」,與當初的構想已出現很大改變,租金貴,限制多,長者想要的配套服務又欠奉,變得「雞肋」。長者公寓一梯50多伙,單位相當密集,被形容是「慘過集中營」。

租金貼市場價沒考慮長者承受力

葛萬金表示,當局建造長者公寓的初心,是希望解決居於唐樓長者不便上落的問題,概念是他們出售或出租唐樓,再把所獲得的金錢租用長者公寓,惟長者現時居住的唐樓是否能順利出售,以及租金又能否支付長者公寓使用費成疑,如果唐樓租金不足以支付長者公寓租金,長者就要動用「老本」,且除了長者公寓租金外,長者還需要應付日常生活開支,包括三餐費用和公寓水電費等,為此他認為長者公寓租金不宜貼近市場,促請當局適當降低每月租金金額,以優惠價格租予長者,吸引長者入住,當口碑好時,便可以根據市場和通脤情況,慢慢調租金。

葛萬金又質疑為何當局要訂定那麼高的收費標準,本澳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長者比例越來越多,長者公寓租金貼近市場,是完全沒有考慮長者承受能力,給人感覺不是想改善長者生活質素,而是與市場競爭,「連長者啲錢都搵埋」。若以改善長者生活角度,長者公寓租金不應貼近市場價。

公寓設計又迫又密淪為宿舍

長者公寓1,800個單位全是開放式設計,葛萬金批評設計失敗,沒有考慮到長者生活習慣,不同長者居住在一起更容易產生拗撬和磨擦,開放式設計令長者沒有私人空間,且單位面積細,產生壓迫感,加上一層55伙全是開放式,居住密度高,「又迫又密」難令長者住得舒服。他質疑:「全部開放式,單位200、300呎,又無醫療、管家、送餐服務,唔應該叫公寓,應該叫長者宿舍。」與當初政府的構想是背道而馳。

長者公寓開放式設計不符合長者生活習慣

大家都希望長者晚年有舒適的生活,安享晚年,對比私人樓宇,當局直言長者公寓單位和會所配置「絕對唔輸蝕過其他大型屋苑。」不過葛萬金直言,長者公寓樓高37層,公寓裙樓的2樓為會所設施,3樓為戶外平台花園(設有戶外運動器材)、運動室(設有乒乓球及桌球室)、多功能室等,即意味著所有長者都要到2樓才可以使用康體設施,倘幾千長者集中一個時間去會所,恐出現「塞車」情況,他反問:「咁同老人中心有乜分別?點畀舒適空間長者?政府有無思考過?」他認為應每個樓層都設有康樂休閒設施、閱覽室等,讓長者毋須到會所也可以享受優質舒適環境。

政府冀改善唐樓長者生活環境

倡資助唐樓設上落樓梯機改善長者出行

葛萬金提到,單是長者公寓建造價都要21億元,當中還未包括日後設施營運和維護費用,政府要提高唐樓長者生活質素,其實可多方面著手,提升唐樓者生活環境,例如改善出行方面,可以資助唐樓設上落樓梯機或自動升降樓梯機等,所需要的費用不多但效益大,更可以幫助長者原居安老、原區養老。此外,現時社屋和經屋有大量的空置單位,當局可透過修改法律,容許唐樓獨居長者申請入住一房一廳單位,減少公共資源閒置同時,又真正幫助到長者改善生活,屬雙贏。

上落樓梯機(網圖)

他又有感現時政府制定政策時都不會聽取社會意見,特別是用家意見,出現獨斷獨行、強加民意的現象,以致政策措施出台後一面倒被社會評撃「離地」和惹「利益輸送」質疑,令政府民望愈來愈低,就如今次的長者公寓租金和下月起7個公共停車場加價等,完全沒有考慮政策出台後引起的連鎖效應,7公共停車場加價除令公共停車場使用者受影響外,更會引發私人停車場加價潮,影響的就是20多萬駕駛者。近日從新聞可以看到,各範疇司長紛紛出動拜訪社團聽取明年度施政意見,惟這些有既定立場的社團,所言是否就能代表「民意」?他促請政府在制定政策前,應多渠道吸納民意,特別是聽取用家意見,否則只會加重社會怨氣。

7公共停車場加價令居民怨聲載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