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現代經濟體系的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建設研究(4)
3.打造一體化的大灣區現代工業體系
粵港澳大灣區要努力建設現代工業體系,打造工業4.0。一方面,大灣區要努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另一方面,要加快現有產業的升級。
粵港澳大灣區的製造業大多屬於傳統製造業,這是大灣區人均收入、地均收入低的主要原因。當前大灣區先進製造業的發展也遇到一些瓶頸,如缺少發展的空間、資金、人才、技術等等,深圳經過近年的高速發展,工業用地已經達到極限,許多高科技企業要向外地擴展,因此,必須加強大灣區內的協調,做好「騰籠換鳥」工作,淘汰落後產業,給先進製造業爭取更多的發展空間。香港和澳門可以在引進技術,引進資金上與內地城市開展合作,與內地城市共建先進製造業基地。
粵港澳大灣區雖被譽為世界工廠,但是製造業的生產方式還是比較落後。學術界依次將製造業的生產方式分為機械化、電氣化、資訊化三個階段。其中,前幾次重大發明分別定義為工業1.0 、工業2.0 、工業3.0,將資訊技術與傳統製造業相融合的工業重大變革稱為工業4.0 。「工業4.0」戰略是以智慧製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目的在於充分利用網路物理系統和資訊通訊技術等手段,實現製造業向智慧化轉型,即產業數位化、數字產業化。當前大灣區各行業產業鏈上眾多的製造企業普遍處於工業 1.0、工業 2.0階段,完全達到工業 3.0 製造企業的非常少。相關統計資料表明,廣東省目前有 67.3% 的企業處於從工業 2.0 到工業 3.0 的過渡階段,有23.0% 的企業還處於從工業 1.0 到工業 2.0 的發展階段,還有 9.4% 的企業處於工業 1.0 階段,沒有一家企業步入智慧製造階段。因此大灣區面臨著非常緊迫的產業升級問題。如何進行產業升級,必須以創新為動力,加速企業生產裝備的更新換代。這方面大灣區政府、企業要加強產業升級的人才、技術、設備、資金等的整合,制定產業發展規劃,以技術標準、財政支援等手段支援企業以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的製造業,做到智慧生產、智慧配送、智慧服務,提高各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同時,通過產業升級,應用先進的裝備和技術,達到節能減排,實行綠色生產,為大灣區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4.整合大灣區的金融資源,打造一體化金融市場
第三產業是價值鏈的關鍵環節,幫助和促進商品交換,實現商品價值。第三產業是價值鏈中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現代大都市的重要功能就是發展第三產業,為周邊的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服務。近年來,廣東大力發展生產服務體系,利用四通八達的航空網、海運網、公路鐵路網,出臺生產服務業發展規劃,基本建成國際採購分銷中心、產業物流基地、產業金融中心、商務會展中心、資訊服務中心、科技服務與創意設計中心等六大類國家級生產服務功能區。但從前文所列表中可以看出,與其他世界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在第三產業的發展還是相對滯後的,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只佔77.6%,其中內地九市的第三產業僅佔56.78%,還有許多發展的空間。
第三產業中,粵港澳大灣區應當大力發展金融服務業,這也是現代經濟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粵港澳大灣區中的香港、深圳、廣州三地金融總量超過紐約、東京等任何一個全球金融中心,大灣區的金融產業如果能一體化整合,則在全球金融服務業具有一定的優勢,已經成為支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核心產業之一。截至2017年末,粵港澳銀行業總資產已超過40萬億元,其中廣東省銀行業總資產22.72萬億元,約佔三地銀行業總資產規模的一半。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香港銀行網點總數達到147家,佔該地區外資銀行總數的64%。粵資銀行在香港擁有營業網點83個。赴港上市的粵企有196家。香港有20家粵資持牌證券機構。從上述資料來看,粵港澳三地的金融業已經有了較深入的融合發展。當前,影響大灣區金融一體化的主要問題有:其一,內地為預防金融風險,對港澳金融機構的市場准入、持股比例、業務範圍有較多的限制;其二,內地與港澳在金融機制方面存在差異,如內地與香港股票交易規則、保險理賠機制、手機移動支付標準皆有不同;其三,內地與港澳金融高端人才缺乏統一標準,人才也無法自由流動。因此,粵港澳三地政府要加強溝通,三地金融業要加強協調,打破障礙,加強整合,爭創國際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