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性化設計傳遞城市的溫度

隨著城市化在世界各地的加速推進,每個人都仿佛置身於「鋼筋水泥森林」中生活。在城市治理者的規劃下,被規整好的建築、街道、公共空間,就連私人空間在一併安排,每個人都沿著各自的工作和生活軌跡來運行,成為城市中流動的元素。在看似平靜的生活,城市管理也會發生大大小小的困擾,比如乘坐公交時總有人大聲地公放視頻聲音,行人胡亂橫跨馬路,公廁內設施配套不足等日常小事。但也正是這些小事,影響著人與城市的觀感與喜愛。
前段時間,筆者曾前往廣州考察,同樣是高樓大廈林立、人口數量龐大的城市,讓筆者眼前一亮的是幾處微小的人性化城市設計。其一,地鐵上鮮有人外放音頻聲音,其中一個原因是地鐵廣播在播報下一個站點時都會加上「使用電子設備時,請勿外放聲音」的溫馨提示,並且是以普通話和粵語來宣讀。在這種言語的規訓之下,以及地鐵上負責巡邏的巡警,人們不約而同地遵守這個準則。其二,公共洗手間是彰顯城市面貌的最好側寫。廣州的公共洗手間基本上每一個隔間都會放置一個手機架,讓如廁的人可以安心放置手機;而且「帶走自己的用品」等提示牌是根據馬桶的高度來放置,確保每個人能準確看見。正是這些一點一滴的改變,讓城市管理不再是以上位者的角度來管理,而是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在細節上體現人情味。
一城之美,在於精緻;一城治理,在於精細。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說過:「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考驗著城市治理者的「繡花」功夫,大到城市規劃佈局、功能分區、發展藍圖,小至一盞路燈、一間廁所、一到斑馬線、一處綠化,細微之處見真章,也是構建人與城市溝通的最好渠道。
衡量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要看設施夠不夠現代化,還要看有沒有考慮到人們的具體需求。因為城市的核心是人,關鍵是十二個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人民的美好生活正在不斷提升,對城市公共場所、公共設施的運營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城市治理者要走出「規模思維」,不能僅靠數量和規模論影響,要更關注規模之外的質量,在設計上做到人性化,發揮硬件設施的最大效能,為人們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