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香文化—背景與起源(二)

宋代之後,佛家、道家、儒家均提倡用香,香也成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在居室廳堂裡有熏香,各式宴會慶典場合也要焚香助興,還衍生了各種與香相關的事務;不僅有專門負責熏燒香的工作,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香囊、香袋,甚至是在點心、茶湯中等也會調入香料。這一時期,合香的配方種類不斷增加,製作工藝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豐富多彩。除了香餅、香丸、線香等,還已廣泛使用「印香」(也稱「篆香」),用模具把調配好的香粉壓成回環往復的圖案或文字,既便於用香,也增添了不少雅興。

與「焚」香不同的「隔火熏香」的方法也較為流行:不直接點燃香品,而是先點燃一塊木炭(或合制的炭團),把它大半埋入香灰中,再在炭上隔上一層傳熱的薄片(如雲母片),最後在薄片上面放上香品,如此慢慢「熏」烤,既可消除煙氣,又能使香味散發更加舒緩。

到明朝時,線香已有廣泛使用,並且形成了成熟的製作技術。

《本草綱目》也有相關記載:用白芷、甘松、獨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黃、黃芩、柏木等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劑,可以做香「成條如線」。

作者:堂主

堂主,「大灣區漢服節」發起人、「傳統漢服文化歷史與發展簡介」導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