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剪紙

北朝 對馬團花剪紙

雖然紙的發明源於西漢時期,但早在戰國時人們就會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這為民間剪紙技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南北朝時期《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的詩句。中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時期五幅團花剪紙,這幾幅剪紙,採用重複折迭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擋的處理手法。

在唐代,剪紙技藝飛速發展,杜甫《彭衙行》詩中有「暖湯濯我足,翦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唐代流行頡,其鏤花木版紋樣具有剪紙特色,如現藏日本正倉院的「對羊」,其羊的紋樣就是典型的剪紙手工藝術表現手法。唐代剪紙還會用來敬供佛像,裝飾殿堂、道場等。到了南宋,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的行業藝人。

宋代造紙業成熟,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此時民間剪紙的運用範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將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通過上釉、燒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間還採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戲的人物造型。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範圍更為廣泛,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剪紙藝術雖然來自於民間,但到清代已經成為全民性的藝術,就連當時的皇親國戚也都離不開剪紙。北京故宮的坤甯宮是清代皇帝結婚時的花燭洞房。宮殿前後窗的窗紙都是裱糊在外面的。牆壁用紙裱糊,四角貼有黑色的「囍」字剪紙角花,頂棚中心是黑色的龍鳳團花剪紙。宮殿兩旁的過道牆壁上也貼有剪紙。從剪紙的紋樣、用料、用色來看,與普通農家的頂棚花、牆花相比,除了剪紙圖案稍大以外,基本沒有差別。

宋代 吉州窯剪紙貼花方塊盞

作者: 堂主

堂主,「大灣區漢服節」發起人、「傳統漢服文化歷史與發展簡介」導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