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風箏

風箏出現於中國東周、西周春秋時期,被稱為人類最早的飛行器。風箏製作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其淵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
墨子和魯班以木材製成鳥禽狀器械,放之能飛,稱為「木鳶」。漢代開始以竹篾紮成鳥禽狀骨架,上糊以紙,稱為「紙鳶」。後來又在紙鳶上附加竹哨、弓弦,放飛時因風吹而引起哨響弦鳴,聲音悅耳,如同鳴箏,故稱「風箏」。在歷史上,風箏的用途曾有過多次轉換。根據史書記載,風箏的最初功用是用於軍事。到了唐代中期,社會進入了繁榮穩定的發展階段,風箏的功用開始從軍事用途轉向娛樂,同時由於紙業的發展,風箏的製作材料也由絲絹轉而開始使用紙張,風箏逐漸走向民間,類型也豐富起來。

宋代,風箏的流傳更為廣泛。當時由於文人的參加,風箏在紮制和裝飾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由於社會上對風箏的需求,製作風箏發展為一種專門的職業。
明清時期是中國風箏發展的鼎盛時期,明清風箏在大小、樣式、紮制技術、裝飾和放飛技藝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進步,當時的文人親手紮繪風箏,除自己放飛外,還贈送親友,並認為這是一種極為風雅的活動。
風箏分為硬翅和軟翅兩種,硬翅風箏骨架不能拆卸,受風力強;軟翅風箏骨架可以拆卸裝盒,便於保存和攜帶,放飛時各部件可以自由活動,另外還有宮燈、花籃等立體狀的風箏。
風箏製作工藝聚集多種手工技藝於一體,由紮作骨架、裱糊、彩繪等環節組成,其中紮作骨架最為關鍵,骨架紮不好,風箏便無法飛起。裱糊除用綾、絹外,一般常用堅韌受風的綿紙。彩繪在風箏製作中也十分重要,不少彩繪精巧的風箏已被作為藝術品收藏。彩繪顏料中可適當加入桃膠,使色澤更加光亮,同時還能起到防潮的作用。
作者: 堂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