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氣—驚蟄

執筆時正值驚蟄,那麽這一期就跟大家聊聊這個中國傳統節氣。
驚蟄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一般出現在3月5日或6日。驚蟄的名稱來源於春雷驚醒蟄蟲,意味著春天已經到來,萬物開始復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春雷具有很高的地位,被視為春天的象徵。春雷不僅可以驚醒蟄蟲,也可以帶來春雨,為春耕作物提供水源。因此,春雷與驚蟄有著密切的聯繫,象徵著春天的到來和萬物的生機。
驚蟄的到來標誌著春季的正式開始,也是春耕的重要時刻。在古代,驚蟄時節是農民開始春耕的時間。人們會在田地裡播種各種作物,為秋收打下基礎。春耕不僅是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傳統。在春耕時,人們會進行一些祭祀活動,祈求豐收和風調雨順。
介紹一些驚蟄的民風習俗:
- 吃梨:驚蟄節氣,乍暖還寒,氣候比較乾燥,容易讓人感到口乾舌燥,因此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風俗習慣;
- 抖蝨:在驚蟄時聽到第一聲春雷,馬上使勁抖衣服,古人相信這樣不但可以抖掉身上的蝨子跳蚤,而且一年都將不受這些寄生蟲的騷擾;
- 蒙鼓皮:響雷,是驚蟄節氣的重要特徵,古人想像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天鼓,發出隆隆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
- 打小人:澳門及鄰近地區一向有「打小人」的習俗。傳說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期間出來覓食,犯之則在年內遭邪惡小人興風作浪,阻撓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因此有人會在這期間準備紙料,內含紙老虎、吉紙、小人紙等來「打小人」,驅趕霉運。
驚蟄時節不僅是人們歡度春天的重要時刻,也是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契機。
作者: 堂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