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合數字性別鴻溝,促進性別平等

明天是「三·八」國際婦女節,聯合國制定2023年的主題是「人人享有數字化:創新和技術促進性別平等」,旨在表彰和慶祝倡導變革性技術和數字教育進步的婦女和女童。我們的生活與互聯網技術密不可分,數字化進程正在重塑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家庭生活、休閒娛樂等,預計到2050年,75%的工作將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相關。
然而數字時代,數字鴻溝依然存在。根據國際電聯數據,2022年使用互聯網的女性只有63%,比男性少2.59億;女性在人工智能領域僅佔據22%的職位。女性無法上網,意味著她們無法發展相關的數字技能和參與數字空間,更降低她們從事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領域的機會。這種數字性別差距會逐漸割裂社會不平等的現象,更讓數字空間中的婦女和女童面臨更大的網絡風險。
一項調查顯示,全球85%的婦女經歷過網絡暴力,或目睹過針對其他婦女的網絡暴力。針對女性的網絡暴力無處不在,從24歲的鄭靈華因粉紅色頭髮而遭遇大規模網絡暴力、最終抑鬱自殺,到近期轟動全國的香港名媛被殺事件,當女性發生某種事件而引起網絡公眾注意時,必然會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冷嘲熱諷和惡意揣測,人們熱衷於相信「受害者有罪論」,認為女性之所以受害,必然是其自身存在問題和過錯,出現所謂的「性侵是因為穿著暴露」「行為不檢點」等謬論,為施暴者詭辯、開脫,肆意侵害女性的權益。結果,這些打著「正義」旗號的聲討,變成壓到女性的最後一根稻草,成為如同魯迅先生所言,是個不折不扣的「吃人的社會」。
所幸的是,女性不再是忍氣吞聲,她們會尋求法律的保護,毅然選擇向執法部門和社會福利機構報案和求助,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和懲罰施暴者。但始終個人的力量難以撼動大樹,更難以喚醒沉睡的大眾。全社會必須採取廣泛的合作,包括政策制定者、立法部門、執法機構、民間福利機構、媒體等多方制定合作戰略,保護婦女在數字空間的權益,嚴懲惡意施暴者;縮小數字性別鴻溝,幫助更多婦女和兒童掌握數字技術,讓女性為技術發展帶來更大的創新;以及正確推廣數字公民身份,維護互聯網的數字道德,保護個體享有自由和不受侵害的基本權利。
作者:陳曉婷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