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卓慧思的半百任期反思

英國首相卓慧思於2022年10月20日宣布下台,結束其在任僅45日的首相生涯。其實,今次的卓慧思45日下台事件,雖然上任時間少得難看,但回顧一下這十年間,英國共換了四位首相,最長任期六年,平均只有三年任期。需知道,英國多位首相都是從區議員出身,對政府的內部運作具有一定掌握基礎,但上任後需把「椅子坐穩」無論如何都需要一年半載的時間,更別說真的要做出成績。這種「換」的文化也似曾相識,在立場成為判斷社會民生的主流,即已放棄以民為本的社會治理基礎。由此也反映出英式的政治制度,連其國內都行不通、走不遠的同時,英國依然將其制度以國際標準的姿態輸出給別國,其心思已昭然若揭。

亦有人分析道,當時已拿到足夠選票的前首相約翰遜,其放棄參選是其風高亮節的體面,然而,他為何不能再次當選?而且再次上任會否為保守黨的未來執政帶來多大的政治危機呢?在其公開表達有足夠能力,但又臨陣退縮下,更可能想表達出仍具有一定政治影響力而已,與其以風高亮節為名,倒不如是精緻的功利考量罷了,將留待大眾見證。因此,在混戰下勝出的現任首相辛偉誠,則反映了保守黨內嚴重分裂的局面,既要面對黨內問題,也要面對外部連任的巨大壓力,正如他在勝選後發表的生硬講話:「我們現在需要穩定和團結」。 最後,筆者想起著名英國哲學家密爾在《功利主義》中坦白而赤裸的一句話:「功利主義道德確實承認為了他人利益而犧牲自己最大利益這種行為的力量價值,只是拒絕承認犧牲本身是一件好事。如果一種犧牲沒有增加或沒有傾向於增加幸福的總量,那麼它就被認為是一種浪費。」需知道,英國政壇上面那層功利主義的灰塵足以積厚成書,故我深信,約翰遜的「犧牲」並沒有浪費,只是為達到更大的目的,而這種目的是為了取得個人以至保守黨更大的利益,而非真正廣義上對英國人民以及國家利益作為根本考量。

作者: 時事評論員 黃萬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