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咬傷後的處理

市民走出戶外親近大自然,體驗自然生態奧妙之下,郊外踏青觀賞動植物之時,亦須注意避免遭受各種野生動物咬傷,隨著氣候的升溫,蛇類活動漸趨頻繁,儘管本澳市區範圍內毒蛇出沒甚少,但離市區較遠的郊區步行徑,海灘或草林等都有過毒蛇傷人的記錄,因此進行戶外活動時,亦須慎防遭受毒蛇咬傷。如不幸被蛇咬傷,第一時間的緊急處置也事關重要,不正確的處理可能危及生命。
一. 如何識別是否為毒蛇?
1. 有毒蛇: 咬傷後的齒痕若皮膚上出現兩個緊挨著的牙洞,說明此蛇具有獠牙,能釋放毒素,牙洞形似句號或逗號,牙洞傷口深。
大部分有毒蛇的身型粗短,頭形常呈三角形,顏色鮮艷,瞳孔豎直,毒蛇的頭部長著一對凹陷的溫感器官以便準確地發現溫血動物的位置。
2. 無毒蛇: 咬傷後的齒痕為參差不齊的咬痕,因為它們嘴裡沒有毒牙,且齒痕較淺。
大部分無毒蛇的身形比較細長,斑紋色澤淺淡,頭形常呈橢圓形。
以上描述特徵一般為常見情況,蛇類種類繁多,且個別蛇類更能於特定條件下改變自身的外觀特徵,需根據各項特徵綜合評估,因此被毒蛇咬傷後,需認清毒蛇特徵、形狀、顏色及其他可能特徵,最好先和蛇保持距離,然後拍下蛇清晰的照片,以便醫務人員選擇對應的抗蛇毒血清給予合適的治療方案。
二. 正確處理
1. 冷靜及呼救: 不要驚慌亂跑,因劇烈運動可加速體內毒素擴散,蛇毒更容易經血液循環到身體各部位,最好由他人扶持下走動,不宜自行走動。
2. 綁紮及擠出毒液: 使用紗布、布條、止血帶綁緊被咬傷肢體的近心端,最好超過一個關節結紮,結紮的動作要迅速,由肢體近心一側向遠離心臟的一端擠出毒液。但亦不宜捆綁太緊、長時間的捆綁亦可引起肢體缺血時間過長以導致患肢肢體壞死。
3. 沖洗: 最好用雙氧水沖洗傷口,如無條件就近用肥皂水、鹽水或清水亦可。
4. 等候送至醫院: 只有大型醫院才備有各種類型的抗蛇毒血清,並且需接受正規的傷口抗感染處置及破傷風疫苗接種,若病情有變,醫院亦具備必要的搶救設備和技術。
三. 注意事項及禁忌
1. 從事野外活動時,建議穿著宜包裹全身,避免赤腳、拖鞋,以減少蚊叮蛇蟲咬的機會。
2. 盡量記住被咬時間和傷口腫脹速度。
3. 不要用嘴巴吸出毒液,如口腔有潰瘍或齲齒,蛇毒可能通過破損的粘膜吸收導致中毒。
4. 切忌冰敷,因冰敷會使患肢循環進一步變差,加重組織壞死情況。
5. 不割開傷口、不抬高患肢、不飲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飲料以加重感染風險。
6. 患處要脫掉戒指、手環等飾品,避免肢體腫脹。
不延誤就醫,某部分毒蛇咬傷幾乎無症狀,誤以為無毒蛇咬傷,以致延誤救治時機。
作者:廣慈醫療中心 湯子傑 西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