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銅錢的外圓內方暗指做人道理?

中國的古代銅錢,並非都是外圓內方的,曾經有過許多形狀,如刀形、褲子形、鑰匙狀等等,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也統一了貨幣,廢除刀、布、貝等錢幣,以「半兩」做為貨幣,即用秦國後來的圓形方孔銅錢,從此,直至清朝末年廢止前的二千多年來,雖有大小不一或銅質不一,但錢幣的中間都是方的,故又稱「孔方兄」。
對於銅錢外圓內方這樣的設計,有幾種說法。有說「外圓內方」對應「天圓地方」,以前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是古代人的宇宙觀,具有象徵意義。
這種「外圓內方」又對應了中國古人的處事原則、行為規範,「方」是做人之本,有稜有角,指一個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張和原則,不被外人所左右;「圓」是處世之道,指圓滑世故,識時務知進退,一個人如果過於「方正」,做事不懂得變通是不會成功的,相反一個人過於圓滑狡猾,做事沒有原則,那也是不行的,因此,做人既要方也要圓,才能成功立足於世。
不過,將銅錢造成外圓內方的原因,真的是基於古中國人的宇宙觀或待人接物的哲學嗎?筆者不以為然。
古時製造銅錢採用的是熔銅鑄錢方法。先把銅化成「銅水」,然後澆在錢模子裡而鑄成,但這樣澆鑄出來的銅錢輪廓不整齊,使用起來也會刮手,如果逐枚銅錢修銼,那是十分費勁和費時的,鑄錢工匠就在銅錢的中間開一個孔眼,把數十個銅錢穿在一根棍子上,修銼起來就事半功倍,如果中間的孔是圓的,修銼時銅錢會來回轉動,費時失事,中間的孔是方的話,穿進一根方棍銅錢就不會轉動。外圓內方的銅錢可用繩子串起來,掛在身上或是收到錢袋裡也很方便,百姓十分受落。此法一直沿襲下來,二千多年來的銅錢皆是外圓內方。
筆者認為,外圓內方銅錢流通起來後,有些才思敏捷的古人,將「天圓地方」與外圓內方的銅錢對應起來,才有了後來的宇宙觀和待人接物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