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如何數錢的?

以前筆者出門經常不離身的有3寶:門匙、錢包、手機。門匙是放在首位的,畢竟忘了甚麼東西也可回家拿,但有時候不方便立刻回家,那有錢包也行,有錢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最後才是手機。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打個電話求救。不過現在出門,只帶一樣就行了,那就是手機,錢包也不用帶了,最多帶一個小卡包放證件,到哪裡也是拿著電話「嗶」一聲就可付款了。不知讀者上一次要「數錢」付款的是甚麼時候呢?

現在付款不用「數錢」了,錢對於現代人來說只是一堆數字。筆者忽然想起一些古裝電視劇裡,客人買東西,拿出數個形狀不規則的碎銀出來,老闆在手上掂量一下就知道有沒有付足夠;又或者某大俠在酒樓吃飽飲醉完,不用喊小二結賬,直接在腰間拿出一顆銀子放在枱上,然後就瀟灑離開。又經常在劇裡聽到的一些與錢有關的名稱,如一個大洋、一個銅板、一文錢、一吊錢,一兩銀,一兩黃金等。大家都知道從古至今黃金很珍貴,相信只有皇家及極權貴人士才能擁有。而次一級的銀在古時也是很少見的,一般老百姓不可能拿銀子出來結賬,要用到銀子來付款的應是比較龐大的買賣。在《紅樓夢》中劉姥姥說:「二十兩銀子夠莊稼人過一年的了。」由此可見,一般老百姓經常用的錢應是銅錢,與金呀銀呀比較少接觸。

中國歷史上經歷多個朝代,各個朝代的貨幣都不盡相同,其外貌造型更是形形式式。而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率亦不相同,然而黃金的價格可以說是比較穩定的。根據網上的資料,很多歷史專家通過糧食價格來衡量貨幣關係,進而推算出:1兩黃金=10兩白銀;1兩白銀= 1000文錢=1貫(吊)錢。

歷史上最早的貨幣為貝幣,在商代已經開始以貝殼作為貨幣使用,一些與錢有關的漢字如「買」、「賣」、「財」、「賄賂」、「賬」等是以貝為部首。當天然的貝殼供不應求,便出現了人工貝幣,如石貝幣、骨貝幣、蚌貝幣等。到了商代晚期,出現了用銅質的金屬貝幣。

作者: 菲苗泰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