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汪籲當局善意及合理對待動物生活習性

李良汪
根據行政長官批示,本澳於7月11日至18日採取「相對靜止」措施,暫停所有非必要活動。立法會議員李良汪指出,相關措施公佈後,先後接獲動保人士及多名飼主求助,反映其飼養的狗隻由於長期養成的生理習慣,在屋內無法便溺,現時當局不容許飼主帶狗隻到室外解決必須的生理需要,恐對狗隻健康造成影響。
李良汪表示,當局明確指出,飼主可帶同有求診需要的寵物外出就醫,但帶寵物外出散步及便溺為非必要活動,相關行為不符合行政長官批示的例外情況。不少狗隻飼主反映,動物的生理習慣是長期形成,無法短期內改變,現時當局不容許狗隻外出便溺,不少狗隻在室內無法便溺的情況下,開始出現焦慮及不肯進食等影響,憂慮情況持續會對狗隻帶來更嚴重的健康問題,甚至出現生命危險。
他稱,現時為本澳防疫的關鍵時刻,社會大眾均能理解並配合當局推出的各項措施,這是無容置疑的社會共識。但不能忽略的是,每個動物個體都有其生理需求及生活習性,應得到善意理解及合理對待。故此,在衡量相關行為是否必須時,更應從動物的實際需要來考量,尤其《動保法》也明確規定飼主有妥善照顧動物的義務,各部門在處理及執行有關工作時,均應正確並善意理解立法精神。
「與其要等到狗隻因無法便溺而出現不願進食及各種健康問題,先畀飼主帶狗隻出外求診,不如喺情況未惡化前,透過更人性化嘅方式處理,確保防疫措施唔受影響,同時唔會傷害到動物嘅健康,否則狗隻病咗,結果都一樣係要帶出去。」李良汪建議,當局在不影響「相對靜止」措施及確保本澳總體防疫政策的前提下,應積極考慮採取相對彈性的措施,包括回應現時不少飼主提出的訴求,容許其於人流較少的特定時段,或在飼主前往購買維生物資的同時,帶同無法在家便溺的狗隻,儘快於住所附近解決生理需要。
他補充,相信在現時疫情形勢下,有關飼主均會自律配合當局措施。原則是在不增加防疫工作壓力的同時,解決相關動物必要的生理需求;同時避免不必要的爭議持續,影響社會共同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