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幻的無助

「這些機會不屬於我的」、「我覺得自己是零」、「我都是認命了」,這些句子常常聽到,相信很多朋友自己也說過同樣的話,可能是出於好玩,開玩笑的。但是有沒有一些朋友是發自內心的吶喊,徹底地認為自己不行呢?有想過原因嗎?在心理學中確實有為這種心態作出定義-習德性無助。

習德性無助這種心理學提倡,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心理學家塞利格曼 (Martin Seligman)通過對狗隻的實驗中發現的。實驗內容把狗群分成名為A、B、C的三組,要求牠們穿過一個箱子,期間牠們會被穿上會通電的背心。A組的狗隻雖然會被電擊,但是通過其自身智慧是可以關掉機關而不被電擊到。而C組的狗隻的背心更是不會通電。唯獨B組的是沒其他辦法,只有一直被電到。雖然實驗殘忍,但卻有驚人發現。A組跟C組的都能成功穿箱子,但是B組的狗隻則相反,牠們在一直被電的情況之下,產生絕望情緒,慢慢放棄逃生慾望。

習德性無助實驗也能反映真實社會的現象,的確有一群朋友深受社會上的無止境挫敗而被打擊,讓他們一蹶不振,抱著絕望的心態苟且下去,不對任何事情產生興趣。但是這種心態就此成為定局嗎,絕對沒可能。仍然可以通過心態調整得到改善。先為自己定下很多微不足道的小目標,可能真的是跑步5分鐘,或是看書10頁之類。通過不停地實現目標,再重獲對自己的信心。雖然這種操作不是易事,因為這類朋友本來就已經無慾無求,沒有事可以短期內讓他們重燃生氣,再要求他們從新定立目標是需要勇氣和放棄固有概念。這可能需要借助身邊朋友或是家人幫忙,事事陪伴,有一種「一起努力」的心態存在,再一步一步實踐目標,累積成功感,最終達到逃離悲觀心態,再次與社會對接軌。當然要繼續自甘墮落,還是重振聲威,還靠自己選擇,不願意把手伸出,誰也無法救援。

Wayne Chung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