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灸

   「天灸」一詞首見於唐代醫家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到了清代《張氏醫通》記載運用白芥子敷貼在穴位上治療哮喘的病例。

「夏養三伏,冬補三九,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以一些溫熱的藥物製成藥貼,敷於穴位上,通過藥物的刺激及穴位吸收作用,以增加人體陽氣達到陰陽平衡,祛寒治病及增強抵抗力的目的。天灸療法適用於虛寒性疾病及冬季易發病者。

三伏天灸除了在穴位上敷藥外,還講究治療時間,三伏天是農曆的概念,在這段時間做三伏天灸,可以補益陽氣,改善陽虛狀態,在天氣寒冷的季節便會減少因陽虛而患病。

何謂「三伏天」?

中醫根據「冬病夏治」的理論,發揚出一套按陰陽五行運作的「天灸療法」,在夏天最熱、陽氣最盛的三天,「三伏天」是每年最熱及人體陽氣最旺盛的三天,即「初伏日」、「中伏日」、「末伏日」,由夏至後開始計算的第三個庚日是初伏,每隔十天為一伏,而中伏是第四個庚日,末伏則為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中醫認為「庚日」與「肺」在五行中都屬於「金」,因此肺部的疾病在庚日作治療效果最好。

天灸對下列疾病均有較好療效:

呼吸系統疾病

消化系統疾病

骨性關節炎

小兒呼吸道疾病

婦科疾病

敷貼時間: 

1.敷貼時間一般成人貼約2-3小時,小孩約1至1.5小時;

2.敷貼部位會產生熱感、灼痛感,皮膚亦有可能出現水泡,敷貼時間以自身能耐受為度。

二零二二年三伏天灸時間:

初伏:2022年7月16日(星期六)

中伏:2022年7月26日(星期二)

末伏:2022年8月15日(星期一)

張貼時需注意:

1.貼藥後皮膚發熱、灼熱、發紅或起水泡均屬正常現象。

2.若皮膚出現水泡,應注意保護瘡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如感不適,可外塗凡士林以緩解皮膚刺激。

3.治療期間應戒吃易生發的食物,如:海鮮、蝦、牛肉、鴨、鵝及煎炸食物。少吃生冷、刺激、肥甘厚膩、生痰助濕的食物,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4.接受治療當天,貼藥部位不宜沾冷水,也不宜用肥皂等刺激性物品擦洗;

5.如有任何程度之不良反應,可選擇返回診所治理。

                                            廣慈醫療中心

                                            陳梓堅 中醫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