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形制介紹- 明(三)

孔府舊藏傳世文物:白羅花鳥馬面裙

過往提到明制漢服搭配的下裙多為馬面裙,這期就來介紹何為「馬面裙」。馬面一詞,最早出現在《明宮史》中:「曳撒,其制後襟不斷,而兩傍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往兩旁起。」馬面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旋裙是宋代女子為方便騎驢而設計的一種功能性的「開胯之裙」。孟暉在《開衩之裙》中道:此類宋裙乃是由兩片面積相等,彼此獨立的裙裾合成,做裙時,兩扇裙片被部分地疊合在一起,再縫連到裙腰上。一些出土的文物也有馬面裙蛛絲馬跡,如山西晉祠彩陶中的一尊宋代侍女像上就有馬面裙的影子。馬面裙為兩片裙身分離、裙頭共腰的結構,有前後共四個裙門,前身和後身都分別有內外裙門(內裙門可比外裙門大,防止走光,外裙門寬度隨意),裙身側面為打褶區,褶子數一般為3到5對。褶子超過10對的稱作「百褶馬面裙」,具體可見錢樟夫婦墓出土文物。馬面裙的褶子分為「梯形褶」和「平行褶」,梯形褶上身後裙擺朝外支棱開、有種蓬蓬裙的感覺,平行褶上身裙擺偏直筒型、更顯纖細。這裡需要補充一點,馬面裙不存在上身後炸褶一說(炸褶說法源於日本JK褶裙),在明代古人還會特意在馬面裙里加襯把褶子撐開。除了馬面裙以外,明制下裙還有一種叫做「滿褶裙」,也是兩片式的結構。兩片裙身分離,裙頭共腰,每片裙片打滿順褶。

孔府舊藏傳世文物:湖色暗花紗襻臂(搭護)

我們總結一下明代女子的基本穿搭層次。首先第一層,上衣內著主腰(內衣)外著汗衫和下著褲子,第二層可著衫/襖+袴或襯裙。接著第三層下著外裙,上搭比甲/披風/披襖/長背子。如果是正式場合的話,可以繼續加禮服層,如圓領袍、鞠衣、大袖衫霞帔等。

作者簡介:

堂主

「大灣區漢服節」發起人、「傳統漢服文化歷史與發展簡介」導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