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出生率0.74%是七年來最低 經濟壓力子女照顧令居民不敢生育
統計局最近公佈,截至去年12月底,本澳總人口為68萬3千2百人,全年新生嬰兒共5,026名,出生率為0.74%,是自2005年以來錄得最低水平。有不少居民反映,高樓價、高物價,但居民工資收入低,可謂「自身難保」,家傭為加薪又可以隨時轉工種,令子女沒有人照顧等,以致雙職家庭不敢生育。澳門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出生率低將影響勞動力和社會發展,婦聯認為,家庭友善政策在鼓勵生育上有很重要的作用,期望政府可以推出政策起牽頭作用,加上社會的倡導和企業的配合,令家庭友善政策可以真正「落地」。
市民:自身難保生出來政府養嗎?
中華教育會副理事長吳少蘭、婦聯副秘書長黃梁君昨出席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探討本澳鼓勵生育政策。
期間,有不少市民致電節目反映意見,其中黃小姐批評,本澳物價越黎越貴,夠自己用已很好,如果再生小孩會入不敷支,「鼓勵多生優育」只是有錢人才做到,城市發展物價越黎越高,市民越來越窮,「生左出來,驚害左佢哋,叫人點敢生?」市民曹小姐亦大呻,要供樓,還要養小孩子,家庭開支已很大,雙職家庭若不請家傭的話,子女就沒有人照顧,政府一直忽視居民請家傭難問題,「先唔講家傭薪水要求幾高,又容許家傭轉工種,小朋友一年適應幾個家傭,仲講乜優生?」
市民沈先生表示,現在年青人的觀點已經改變了,人生在世只要活得開心平安快樂即可,不像上一輩的舊思想一定要傳宗接代,誰願意接受社會的無形枷鎖壓力,樓價物價、現在社會不是通脹而是滯漲,即是經濟不好物價不斷攀升,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還說什麼生孩子,生了出來政府幫居民養嗎?外國育兒政策是每個月都有牛奶金的,澳門政府又是否做得到呢?
曾先生亦直言,時代改變了,年青人連結婚都不敢,原因是低收入、高樓價,在政府輸入專才政策、外勞政策下,居民收入低,連自己份工都保不住,自己都養不起,叫居民如何生育?他又指現時有很多30多歲未結婚,一個300多呎單位要400多萬元,叫年青人如何敢結婚生仔?
婦聯:5因素令90後生育意欲低
黃梁君提到,婦聯2月的婦女生育意願調查指,受訪的「90後」,即23至32歲婦女的生育意願最低,因為她們剛步入職場,處於事業衝刺期,婦女生育非她們最重要的考慮的事,影響「90後」生育意願的主因是工作忙、子女教養會否影成沉重負擔、育兒開支很大、置業難、居民空間不足及擔憂子女不能在幸福環境長大。
她說,調查亦顯示婦女晚婚情況,據統計局資料,結婚年齡中位數方面,女性是28.2歲,初育年齡中位數是31.2歲,43至49歲的「70後」的婦女生育意欲較高,她們事業、經濟已較穩定,會較願意生育小孩。
黃梁君倡政府大力支持家庭友善政策
黃梁君表示,特區政府首個「5年規劃」提到「鼓勵優生多育」,要為婦女提供配套措施,第二個 「五年規劃」則改為「鼓勵多生優育」,特別政府瞭解到人口老化的迫切性,同時增加了家庭友善政策的字眼,反映政府更重視家庭友善政策,以及對城市發展重要性。「多生優育」亦是提升人口素質和促進城市發展的重要一環。
黃梁君表示,除了住屋問題、子女教養等因素窒礙生育意願,或與疫情也有關係。婦聯過往調查發現,逾一半受訪僱主和僱員認同家庭友善政策對雙職家庭好重要,惟不足2成受訪僱員認為本澳家庭友善政策足夠。社會對家庭友善政策沒統一定義,私企沒有執行標準,建議政府大力倡導社會支持家庭友善政策。本澳產假與國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需要不停爭取,此外,有些國家地區推行「共產假」,即丈夫和妻子共享產假,這亦有助雙職家庭育兒,期望未來政府能更關注居民的勞動權益,令本澳產假制度更前瞻。
吳少蘭:學校可研提供暫托服務
吳少蘭則表示,子女成長,家長和家庭是第一責任人,國內在2022年1月1日起正式通過了家庭教育法,確定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對子女成長非常重要,父母應多些陪伴子女,讓子女形成良好的習慣。
她又指,優育是指優質教育環境。家庭、學校、社會對育兒有一定影響,必須 3方共同配合,方能達到優育環境。家長十分重視子女「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為子女報讀不少興趣班,變相育兒成本增加,也犧牲親子時間。
有家長建議學校拓展暫托服務,緩解雙職家庭「湊仔」壓力。吳少蘭認為,學校可以深入研究暫托服務,但前提是學校要按實際情況實施彈性上班,家校也需合作;另外也可以研究與坊間社團機構合作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