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新冠後遺症

黃萬濱  時事評論員

新冠疫情進入第三年,依然有不少國家及地區繼續主張:不需打疫苗、「與病毒共存」的思想,試圖避開疫情帶來的社會停擺效應,持這主張的坊間都流行一種說法:如流感一樣,反正都會感染,感染完治療好就行了。這無疑是一種消極的態度,也許是基於長時間的抗疫疲勞,也可能是對自身所在地醫療體系已應接不下有關,但這種只顧眼前,不理長遠的思維,則完全無視了新冠疫情將帶來的後遺症。

新冠痊癒患者和重覆感染患者隨時間的推移增多,新冠病毒所帶來的後遺症與新冠長期症狀開始受到社會各界關注,東京都世田谷區針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進行調查,共收回3710份有效問卷,當中表示「出現過」和「(現在還)有」後遺症的受訪者比例約達50%,從具體症狀來看,嗅覺障礙最為突出。相信日本的調查只是反映出冰山一角,因為病毒的的不斷變異,對人體的持續性傷害也在不斷變化中,但預防病毒傳播,打疫苗及加強自身抵抗力,是重要且積極面對疫情,為保護家庭、身邊人的不二方向。

意識創造實相,此言並非玄學或無稽之談,正如吸引力法則,你希望什麼事就會吸引到什麼事,就會走向什麼方向,具備這樣的意識思維,在日常生活中就會有那樣的行為,產生那樣的結果。綜觀澳門,因應香港的疫情持續高企,加上內地城市的零星的新增個案,大大刺激了本澳居民打新冠疫苗的意欲。據了解,現時整接種率已破八成,無疑為整個社會的防疫工作打下了強心針。抗疫之路看似無期,往往因情緒所構成的破壞,遠比科學抗疫的影響來得多,每個人心存正念,遇事放下立場,可能就已經能為抗疫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效,共同為這次疲憊身心的抗疫過程劃上句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