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與失業
自從人工智能發展進入了普羅大眾的視線之後,有一條問題絕對會是最多人問的,就是「人工智能會否有天取代人類,令人類失業嗎?」。
在思考這一問題之前,先要了解科技跟人類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科學技術無論未來會發展到甚麼水平,它永遠是作為一種「工具」服務於人類的;不同科學技術之間,只在於跟不同的應用場景對接,解決不同的問題。這是任何科學技術之本,懂不懂得適當的運用合適的技術去解決突定的問題,是人類需要學習的一環。人工智能作為科技的一種,也跳不出這個框架,它還是一門模仿人類智慧的科學技術而已。
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去辨識醫學影像,是智慧醫療最有價值的一種應用場景。某個小城的一所政府醫院,它的醫學影像部門,當中包括X-光、俗稱CT的電腦斷層掃瞄等服務,需求愈來愈大,每天就是爆滿;縱使是一般的急診病人,也未必能立即可以獲得服務,盡快確診,減少病人更快獲得有效治療的機會。就算是完成影像檢查,也要等大半天才可以得到醫學影像科醫生的診斷結果。在這情況之下,人工智能變得非常有價值了。美國史丹福大學2019年曾經發表過一份研究論文,利用一套人工智能的系統閱讀 X-光胸片,相對一位醫生需要至少20分鐘去閱讀並確認病理發現;然而使用了人工智能後,不到10秒鐘就可以以很高的準確度,完成同一樣的工作。縱然如此,但醫學界仍然不敢毫無保留的全面接受人工智能,因為研究是有一定的限制,它的真正能力還需要大量的測試。而且,縱使有天會應用上這些人工智能技術,但也只會是作為「第二人」輔助醫生作出更快更精準的診斷。這就是人工智能只會是一項工具,幫助人類,而不會完全取代人類。
但是一些重覆性工作,或需要比人類更準確無誤作出判斷的場景,人工智能真的有機會取代部份工作。換個角度去看,對於人類來說,不斷重覆性的工作其實是沒有太大的價值,因為機器、電腦會比人類做得更快更好。人類會有情緒而影響到表現,工作質量變得不穩定。所以未來人類需要轉型,擔任一些人工智能永遠做不好的工作,例如需要有人情味溫暖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