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居民情緒及壓力偏高 學生壓力僅居其次

街總進行的「澳門居民壓力狀況及情緒自評」問卷調查結果中顯示,受訪者整體情緒壓力自評平均分為 6.29分,整體壓力自評分均分為 5.93分,處於偏高水平;整體受訪者中,工作/學習的壓力平均分為 3.06 分、經濟的壓力平均分為 3.07 分、人際關係的壓力平均分為 2.53 分、家庭關係的壓力平均分為 2.48 分、新冠疫情的壓力平均分為 2.85 分;其中,學生的壓力問題最值得關注,僅次於失業人士所佔的比重;街總又指,近年及今學年首4個月,使用學生輔導服務人數數目呈上升,提出需要關注學生壓力和情緒問題,建議多做入校式的服務和情緒支援服務推廣,讓學生、家長和教師都得到相關支援。

街總發布調查結果

居民疫情下壓力未呈減

疫情兩年以來,多個團體先後就本澳居民或學生在疫情下的壓力,曾進行問卷調查,過去的問卷調查中,均反映出居民面對的壓力、負面情緒偏高;疫情進入第3年,本澳居民在疫情下、經濟和社會環境、社交和授課方式有轉變情況下,壓力依然呈偏高。街總昨(11)日發布的「澳門居民壓力狀況及情緒自評」問卷調查結果中,反映出受訪居民在疫情下,仍然受著就業、經濟、家庭、人際關係、學習和疫情壓力。

多次調查訪問中都發現居民壓力偏高

是次調查共訪問了 721 名受訪者,受訪對象為15歲以上人士,受訪者主要職業狀況方面,就業中佔 54.65%、學生佔 19.14%、待業佔 0.97%、失業佔 1.8%、退休佔 15.26%、家庭主婦佔 6.93%、其他佔1.25%。

在就業中的受訪者中,有佔 15.23%受訪者表示,其工作單位在疫情期間有推出無薪假,有84.77%表示沒有受影響。在待業或失業的受訪者中,失業/待業時間以持續12個月以上佔最多,佔該群體70%,表示 1-3個月的佔5%、4-6 個月佔 10%、7-9 個月佔 15%。在受訪者職業壓力自評評分一項,就業中的受訪者,工作壓力平均分為6.33分、學業壓力平均分為 7.54 分、失業或待業受訪者相關壓力平均分為 6.2分(10分為滿分)。過去3個月受訪者被各方面給予的壓力程度方面(5分為滿分),工作/學習的壓力平均分為 3.06 分、經濟的壓力平均分為 3.07 分、人際關係的壓力平均分為 2.53 分、家庭關係的壓力平均分為 2.48 分、新冠疫情的壓力平均分為 2.85 分。反映出,學業壓力是受訪者中比較嚴重,僅次於經濟壓力。

47%受訪者焦慮、壓力為中度或以上

受訪者回應 DASS21 量表方面,量表共 21 條問題,各 7 條問題分別與抑鬱、焦慮、壓力相關。結果顯示,抑鬱平均分為 10.79、焦慮平均分為 10.41、壓力平均分為 13.33。根據量表,抑鬱與壓力程度為輕度、焦慮為中度。

受訪者整體情緒及壓力狀況自評方面,受訪者整體情緒壓力自評平均分為 6.29、整體壓力自評分均分為 5.93。街總指出,必需持續關注和了解焦慮的成因,尋求方法解決問題。

學生求助個案有增加,關注學生壓力較高的問題

街總社會服務辦公室副總監張婉思表示,受訪學生中有情緒或抑鬱問題,除了在受訪學生中反映學生群體面對較大壓力,在街總的學生轉導服務中,近年處理的學生個案數目都有上升,由2019年140多宗,升至2021年307宗,單是今學年首4個月,有130多宗個案;個案中,學生呈現持續情緒低落、焦慮等;相信成因除了與學習壓力和升學有關,還與「贏在起跑線上」對課外活動的要求有增加有關,也與停課、跨境學童有關。

張婉思

建議加強情緒支援推廣工作

居民和學生面對的壓力偏高,但不代表一定有抒壓出口或有主動尋求協助;只有佔6.38%受訪者過去3個月,有就以上問題進行求助,93.62%表示沒有主動求助。而減壓方式,以參與社團活動、義工、宗教活動、運動等為主; 認為參與後有助減壓的評分,超過2.5分,由2.4-3.54分(5分滿分),求助對象亦主要是家人及朋友為主,成效亦一般。另一方面,受訪者傾向認為澳門對情緒支援推廣工作不足夠,街總認為,調查結果反映有關工作有待加強,因此建議政府,持續加強澳門情緒支援推廣工作,透過更多的渠道推廣相關訊息,及時讓受訪者遇到困難時能夠有更多的渠道進行求助,從而減少因求助不果而出現極端行為的情況發生。

街總特別提出,社會必須持續關注學生覺得壓力高的問題,做好情緒疏導工作,做好疫下停課及網課工作,盡可能避免這些事件影響到學生,加大學生的壓力。以及落實家庭友善政策,未來需要持續強化家庭在社會中的角色,並且透過更多的家庭友善政策,推動更多的親子活動,讓家庭在面對壓力之餘,有更多的空間進行相處、互動、加深關係,釋放從生活中累積的情緒和壓力,亦能夠在情緒壓力出現爆發的時候,透過家庭進行疏導和解決。此外,建議優化4級聯防機制,適時舉辧課程讓居民更好地識別、發現身邊的人士出現情緒狀況,從而及早使有需要的人士向社團及政府進行求助,舒緩、解決他們面對的種種困難。另建議,政府舉辦更多與體育相關的活動,進一步推動社會參與,結合更多的運動及休憩空間,從而更好地減少他們的生活壓力,落實健康生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