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知多少

澳門人經常工作繁忙,食無定時,出現上腹部不適症狀如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食欲減退和腹脹噯氣等,但常不引起注意及重視,只自行服用胃藥以緩解症狀,自覺症狀改善便不予理會,卻不知道長期出現上腹部症狀要當心胃癌的可能。

胃癌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亞洲地區當中尤以日本、韓國和中國的發病率較高。根據澳門癌症登記年報,2020年新登記的胃癌病例中,位居本澳常見癌症的第八位,而死亡率高達第四位,可見胃癌是惡性程度相當高的癌症。目前尚不清楚引發胃癌的具體病因,但以下因素可能與胃癌的發生有關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長期高鹽、高脂肪、高蛋白質以及低纖維的飲食習慣,長期食用過熱的食物、熏製食物以及飲酒也可能增加患胃癌的風險,長期吸煙和大量飲酒,具有家族史的人群,長期胃炎、胃潰瘍、胃息肉等胃病,年齡增長等是胃癌發生的風險因素,尤以60歲以上的人群胃癌發生率較高,其中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胃癌。

胃癌的主要症狀可因腫瘤的位置、大小、深度和有無轉移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胃癌臨床表現:上腹部不適感,持續或間歇性的上腹疼痛,食欲不振繼而出現體重下降,出現噁心和嘔吐特別是在進食後,消化不良的症狀如腹脹、胃酸倒流等,出現黑便或便血,長期胃出血可能導致貧血,患者可能出現疲倦、虛弱、頭暈等症狀。但早期胃癌更多時候是以無症狀為主要特徵,故早期篩查來得特別重要。

 一般來說40歲以上人群患胃癌的風險增加,如合併上述提及的危險因素,建議及早進行胃癌早期篩查,其中包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檢測,血清胃蛋白酶原(PG)以及胃泌素-17(G-17)檢測,並建議對有危險因素的人群定期行胃鏡檢查,結合胃鏡及病理報告,都有助於判斷腫瘤的位置、範圍和有沒有擴散。

 目前,手術切除是胃癌的主要治療方法,對早期的胃癌,內視鏡黏膜下層剝離術(ESD)、大部分或全胃切除及附近淋巴結清掃,都是有效的根治方法。對失去手術機會的晚期病人,可行化療、標靶藥物治療或免疫治療等。

 健康的生活習慣有助預防胃癌的發生,飲食應以粗糧、蔬菜、水果和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魚、雞肉、豆腐等)為主,避免食用高鹽、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儘量少吃熏製、燒烤、醃製、油炸等加工食品,規律運動、儘量戒煙並限制飲酒量,避免長期暴露在致癌物質中如化學品、重金屬、石棉等,注重個人衛生,尤其是在處理食物前後要洗手,以減少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可能性,及早識別早期胃癌的信號並定期作身體檢查,多向你的家庭醫生諮詢。

作者:廣慈醫療中心  陳嘉希 西醫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