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紅海拉赫克連接路和跨海橋工程項目3號橋第一跨架設圓滿完成
沙特紅海拉赫克連接路和跨海橋工程項目航拍圖
近日,由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承建、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負責實施的沙特紅海拉赫克連接路和跨海橋工程項目完成3號橋第一跨的架設安裝任務,為3號橋後續施工打下堅實基礎,項目施工再次取得新突破。
該項目是沙特紅海旅遊開發的關鍵動脈,建設內容包括多座跨海橋梁及配套道路工程,需安裝大量預製構件,施工規模大、技術要求高。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存在兩大施工難點,一是3號橋採用超大噸位的特殊結構梁體,運輸和安裝難度極高;二是4號橋主線需穿越面積約3萬平方米的紅樹林,傳統施工方案將會對紅樹林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為解決3號橋超大橋梁架設難題,項目團隊提出橫向分塊預製方案,對結構構件的生產和安裝方式進行優化,並依託自主研發的架橋裝備,實現了安全、高效、環保的吊裝作業,避免了大型船機投入與水下作業對環境的干擾。
在4號橋施工中,項目團隊創新性提出了「全預製結構橋梁+樁梁一體機」的綠色解決方案。自主研發「紅海願景1號」「紅海願景2號」智能造橋裝備,實現施工裝備全程避讓地表,大幅減少對紅樹林生態的影響,在紅海區域樹立綠色施工標桿。「這是中東地區首次投用樁梁一體機。使用這套自主研發的智能造橋裝備,我們能在架橋施工的同時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實現了施工效率和經濟效益的雙提升。」項目相關負責人李偉偉介紹道。

在拉赫克連接路與跨海橋工程項目施工現場,自主研發的樁梁一體機穩穩立於海面之上,其兩側設有6條支腿,穩穩支撐住達600噸重的設備主體。前方打樁、後方架梁,繼而過孔前行,有條不紊。項目樁梁一體機工作專班組長楊武說:「傳統的造橋技術一般先打樁,再現澆立柱和蓋梁,然後架設梁板。通過採用新設備,我們成功實現打樁、架梁等功能於一體,施工效率能達到傳統工藝的3至5倍。」為確保作業穩定性,中方團隊研發出一套智能控制系統,通過12個傳感器實時監測各條腿受力情況。「我們採用定距步走法,配合液壓微調工藝,將每一步行走距離精確控制在600毫米,最終實現了樁架自動化行走總誤差不超過5毫米的精度。」李偉偉說。
本項目是「沙特2030願景」紅海高端旅遊開發項目之一,是沙特紅海主大陸連接拉赫克島的重要海上通道,項目建成後,將極大增強主大陸與拉赫克島的區間交通聯繫,進一步促進拉赫克島的基礎設施建設,對於完善紅海交通網絡佈局、帶動項目周邊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沙特經濟結構多元化具有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