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本澳公共車位停泊條件

日前,交通事務局啟動優化本澳輕型汽車泊位長度、調整電單車泊位方向及研究本澳公共停車場定價機制的工作,期望能更好地滿足本澳當前的泊車需求,加速泊位的流轉性,並有效利用公共資源。

本澳地少人多,路況複雜。在中心區域,泊車位本就難以尋覓,而在舊城區的公共路邊泊位更是對駕駛技術的考驗,年長司機或許能夠駕馭入泊,但新手司機則只能黯然離去。另一方面,本澳的電單車戶外公共泊位嚴重不足,即使有泊位,順利入泊也實屬不易。在泊位付費的流程上,雖然已升級為電子支付,但在支付的多元性、穩定性和便捷性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目前,本澳戶外公共停車位的使用情況尚未實現網絡連接,無法讓駕駛者提前知悉並進行合理規劃。在家辣堂街調整輕型汽車泊車位的長度及電單車的泊位方向後,大部分駕駛者表示認為這樣有助於提高泊位的成功率,增強停泊的安全性,並有效縮短泊車時間。這不僅緩解了過去因泊車困難而造成的交通堵塞問題,還方便了長者和幼兒出行時使用輔助工具,如輪椅、拐杖和幼兒推車等從行李箱取存使用,讓駕駛者感到滿意。然而,在泊位支付的情境上,本澳與鄰近地區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目前,香港駕駛者在停車收費錶上,除了可以使用八達通卡和銀聯閃付的非接觸式信用卡外,還可以使用Visa payWave、感應式MasterCard以及各種付費流動應用程式(包括轉數快、支付寶香港、微信支付及銀聯QR)進行支付。此外,新式停車收費錶配備感應器,能夠偵測停車位是否已被佔用,提供實時資訊以協助駕駛者尋找空置泊車位,從而減少車輛在道路上徘徊尋找泊位的時間及交通流量。在泊位收費方面,公眾停車場實施泊車轉乘計劃,為轉乘鐵路的駕駛人士提供泊車優惠,部分公共停車場亦提供半小時的收費模式,提升泊車的靈活性和使用體驗。

建設智慧城市是本澳發展戰略之一。深化「以數字引領科技,智能服務民生」的建設,賦能本澳泊位的智慧化升級。期望本澳能夠早日實現智能化泊位管理、泊位收付、泊位規劃等民生日常所需,以優化本澳居民和遊客的駕駛體驗,打造宜遊宜居的智慧城市。

作者:首都師範大學澳門校友會會長 倫國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