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與僑

與黃展鋒(黃嘉倫)先生的相識,是一場不期而遇。那天我正在參加一場音樂聚會,彼時自助晚餐尚未上桌,人們在草坪上談笑風生,舞臺上的樂隊勁歌一首接一首。我在一個帳篷旁走過,一把熟悉的爽朗聲音穿過半開的篷門直奔我耳畔。「阿坤,快進來!」我朝門而望,發現文化館關館長正向我招手,於是應聲入篷。「來,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黃克兢博士之孫,黃展鋒先生。」只見眼前正坐著一位身穿深藍色外套的中年男子,露出親和的微笑,向我點頭。我在關館長旁坐下,能說會道的關館長又把我介紹了一遍後,我們三人便開始談起華僑文化和地方發展,相互契合的觀點激起了陣陣火花。

黃先生常居香港,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等跨海大橋通道的開通,讓其感慨萬千。「橋通了,華僑回來家鄉更加方便。」黃先生高興地說。去年年底,黃氏家族老中青少一行從香港回到家鄉新會,在參觀了黃宣充紀念大橋和黃克兢博士學校等地後,又到祖宅祭拜先人。投身家鄉建設,「橋」成了黃氏家族的情感連接和交織載體。上世紀九十年代,黃宣充紀念大橋、黃克兢大橋和黃張見紀念大橋相繼而起,結束了潭江西岸多個鄉鎮依靠擺渡往來的歷史。回鄉那天正值黃宣充紀念大橋建成通車三十二周年,黃氏家族三十多人站在黃宣充紀念大橋的橋牌前,豎起大拇指點贊合照,而背後立著的是三十二年前通橋揭牌時留下的照片。故鄉水潤土暖,他們站在家族前人的腳印上,仿佛溫度依然可感。

黃氏家族後人遍佈美國、加拿大和泰國等地,很多距離上一次回鄉已經過去三十多年了,下一代年輕人更是初次步進祖國的熱土。他們乘坐飛機,跟在香港的親戚匯合,再一同踏上這趟神聖之旅。「江門應該打造成國際都市。」黃先生對家鄉發展有著自己的見解。港珠澳大橋和「三通道」推動著江門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連接,加上「中國僑都」的定位,江門確實有著國際化的文化底蘊和時代機遇。在黃先生眼中,橋固然是橋,卻又遠不只是橋。那更是一種不同地方之間的聯結,一種門迎八方、擁抱世界的姿態,以及海內外無數中國人的血脈相連。只有這樣,海外華僑才會浪湧般回歸故里,去生命伊始的地方尋根,乃至開啟全新的人生。「我很希望青年僑胞能夠在家鄉找到發展的機會。」家族年輕一輩可以與家鄉同成長,黃先生期待著這樣的契機,「這些年輕人雖然生長在外國,但一直有學習中文,更知道自己的根在江門。這次回來,他們對家鄉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感情。能夠用中文跟家鄉人對話,能夠吃上美味的家鄉菜,他們十分高興。」

在黃克競博士學校,熱愛音樂的黃先生曾向校方提出音樂教學建議,促成了口風琴班的組建。那天,孩子們在黃氏家族面前展現了他們的學習成果,用旋律給予熱心人最好的回饋。「我聯繫了幾位香港資深音樂人,希望可以促進兩地的音樂交流和發展。」夕陽西下,夜色降臨,黃先生的熱情仍然在帳篷內回蕩。關館長讓我坐到黃先生旁邊,拉近距離。「這裏應該成為『華僑家(+)』,這個『家(+)』既是HOME,也是PLUS。」我說,「利用不同的載體,讓歸僑尤其是青年僑胞在家鄉發光發熱。」

我們知道,從挖土播種到生長發芽,再到開花結果,往往需要經歷漫長的時光,也離不開外界種種因素的影響。然而,回想昔日孤注一擲、勇闖海外的先輩,他們在驚濤駭浪中求生,在與命運搏鬥中譜寫光輝歲月,不比如今的我們艱辛千倍萬倍嗎?國人講求文化自信,一代代華僑的奮鬥歷史,又何嘗不是僑鄉、大灣區乃至華夏子孫自信奮進的寶貴精神力量? 橋通,僑通。這是時代的呼喚,是歲月的饋贈,是家國復興吹響的號角。當一代代僑胞投以深深熱情,我們唯有練就堅實的肩膀,方能擔起歷史的使命,讓「海內外兩個江門」遙相呼應,不斷裂變煥發新機,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交出答案。

作者:楊肖坤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廣東省作家、音樂家、攝影家協會會員,長年從事文化藝術創作及演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